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304522313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1.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西周的这些分封A. 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B. 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C. 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D. 谋求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对于不同的分封对象都是为了稳定统治,显然材料中的西周分封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C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西周不同的分封对象,并不是说明分封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B错误;西周时

2、期的分封制度下并不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2.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两国皆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会上约定晋、楚共为盟主,中小诸侯国对晋、楚同时朝贡。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宗法制的瓦解B. 中央集权的开展C. 分封制的动摇D. 周王的地位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A选项宗法制度主要涉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解决贵族内部的继承问题,而材料中涉及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故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小诸侯向大诸侯纳贡以及诸侯争霸破坏了周天子的权威,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错误;C选项诸侯争霸未经天子同意的战争是破坏了分

3、封制,诸侯理应向天子纳贡而非诸侯也破坏了分封制度,故正确;材料的主旨针对的分封制度。表达出来的问题是周天子实力下降而非地位下降,故D选项错误。3.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已有民族认同意识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

4、黄帝族后裔的认识,表达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正确;材料未表达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表达的是民族认同,并未表达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耕经济成为社会根本,故D错误。4.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新太子。太子太傅叔孙通不但称历史上晋献公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而且以死相谏。叔孙通竭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主要原因是A. 维护宗法继承制度B. 坚守太子太傅辅佐之职责C. 竭力维护吕后

5、尊严D. 铲除影响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叔孙通竭力反对废太子立赵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制强调的嫡长子继承制,A项符合题意;太子太傅辅佐之职责不是维护太子之位,而是教谕、培养太子、辅佑太子,B项不符合题意;维护吕后尊严只是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稳定太子之位并不能“铲除影响政权稳定的隐患,D项错误。5.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雎、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者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假设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

6、贵族政体之支配,那么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钱穆意在说明A. 秦之人才资源远弱于东方六国B. 天下观念推动了统一国家形成C. 秦之富强得益于平民取代贵族D. 东方六国保存大量贵族制剩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彼辈者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那么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贵族机体的被推翻,推动平民学者的出头,具有天下观念的游仕阶层的活泼,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形成,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秦国人才和东方六国人才的比拟,无法得出秦之人才资是否弱于东方六

7、国相关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富强得益于商鞅变法,而不是平民取代贵族,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表达的是具有天下观念的游仕阶层的活泼,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形成,即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天下观念的推动作用,没有强调东方六国保存大量贵族制剩余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6.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说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

8、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此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表达。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表达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从人治到法治化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

9、周时代的“礼仪政治,此时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应该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应选C项;A项是C项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故排除A;秦朝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是人治社会,不是民主,BD项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表达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联系所学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8.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

10、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2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三那么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其中202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反映了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所以D项正确;前三那么材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因此无法判定数目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中有两那么史料提及洞庭郡,因此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B错误; 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错误。9.如表为西汉

11、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

12、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 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B.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13、.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制度为行省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致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A正确;“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等信息可知,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辖区问题,C错误;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可知,该观点认为其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11.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

14、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应选D。12.?旧唐书穆宗纪?载:“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放下。制命始行。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表达专制皇权的独断性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 门下

15、省握有人事决定权D. 表达了唐代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说明给事中具有封驳皇帝的诏书的权力,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B正确,A错误;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门下省具有审核权,没有决策权,C错误;门下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民主性表述错误,排除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3.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由地方政府举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任官是察举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的依据是军功,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由士家大族垄断选官,不利于人才选拔,故C项错误;科举制不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