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

上传人:种**** 文档编号:304073777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1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综合训练(十七)一、(2014六校共同体最后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但这些愿望和目标又不能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无论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还是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我们所憧憬、追求的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是我们为世界、为未来所提供的新的生存方式选项。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这种发展模式所展现的独特生存方式,在于这种发展模式、生存方式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这应当成为中国梦的精髓。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

2、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应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贯穿在中国经验中的精髓是什么?对中国奇迹的奥秘、中国经验精髓的探究,最终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探讨。因此,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奇迹奥秘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经验精髓的高度概括。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是中国精神的最外在表现。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

3、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中国精神如何弘扬?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来展示、传承和传播。我们需要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来记录中国奇迹、演绎中国经验、展现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只有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国际通行的语言风格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才能让世界上更多

4、的人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东西,了解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于挖掘、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演绎好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结晶成为明天奋斗的精神动力。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最好载体。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只有创造和拥有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称得上中华民族的完全复兴。这正是中国梦的深层底蕴。(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有删节)1.联系原文,关于“中国梦”的理解,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梦和所有人类美好梦想是一样的,但不能把它简化为简单、具

5、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B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尚未实现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C中国梦的魅力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它蕴含于中国发展模式和独特生存方式。D中国梦的精髓无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之和,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A项,“中国梦和所有人类美好梦想是一样的”属于断章取义,原文意图是“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这一点才是和所有人类美好梦想是一样的;C项,以偏概全,文中还有其他魅力;D项,“中国梦的精髓无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之和”错。中国梦的精髓即中国

6、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之和。【答案】B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指出中国梦的精髓是中国精神,段指出中国精神的两大元素,并具体化为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B段分析中国精神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来自中国快速发展和进步时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C段先讲中国精神的核心应成为我们各种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后讲中国精神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展示传承。D选文从聚焦中国梦的精髓开始,着重分析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文章最后指出了创造和拥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7、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B项,“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并非中国精神的来源。【答案】B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精神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构成,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B中国精神与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是内与外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揭示或概括,后者是前者的最外在表现。C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D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展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

8、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C项,张冠李戴,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答案】C二、(2014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距离控制在余华小说里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布斯在其论著小说修辞学中,根据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将小说的叙事方式分为人格化的叙述和非人格化的叙述两种。人格化的叙述指的是作者或叙述人经常介入故事,在故事叙述中直接现身说法的叙述方式。与余华同时期或较早的中国当

9、代作家采用的大多为人格化的叙述方式伤痕和反思作家经常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主观评价或政治宣言。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则一般不介入故事,而是隐藏在幕后。现代作家尊崇的,是后一种叙述方式,他们认为加强逼真感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减少作者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正如布斯所言:“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直接向读者说话,避免写任何会提醒他是在读小说的语句。”巴赫金也说:“小说语言在不事模拟讽刺、不表讥笑的情况下,它也宁愿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冷静地叙述。”这种颠覆传统叙事,冷静、抽离的非人格化叙述被余华所继承并推向极致。余华在创作谈中写到: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人,而努力避免另一种叙述态度,即将自己

10、的事告诉别人。即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个人经验转换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余华所指的无我的叙述方式便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叙述模式。作者退出了作品,作者与作品之间设置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在讲故事时,永远“保持着那种冷静、客观、自制,对大痛苦与大悲哀无动于衷的外表,一副绝不悲天悯人的旁观者逍遥姿态”。这个第三者自作陈述,而排除任何一种价值判断,甚至除去一切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这种叙述的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显然是非主流的,余华正是通过这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向人们认可的传统叙事手法进行挑战。余华先锋小说中的叙述者具有

11、中立性、公正性和冷漠性等明显特征,无论所讲述的事件是如何的残酷血腥,他始终是平静而沉着的。他以细腻的笔触将一切的残忍冷静地刻画出来。在现实一种中,叙述者细致地展示了山岗的遗体被医生解剖的过程。在古典爱情中,叙述者绘声绘影地叙写了菜人被肢解的惨状。残酷的迫害几乎成了余华小说的顽念,细节的冷静描绘更加加重了残酷的压力。叙述者由始至终扮演的是一个置身事外、不动声色的“局外人”,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不寒而栗的细节。他用一种很从容的节奏来正面叙述,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一切似乎笼罩在一种祥和之中,但实际上却发生了一个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余华的叙述的语言是平静安宁的,但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和事件是暴烈而混乱的

12、。无我叙述方式的使用造成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严重剥离和断裂,构成了小说内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正是读者在阅读余华小说时感到极为不安的主要因素之一。余华正是通过叙述方式的革新颠覆传统的叙述模式,同时也瓦解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中对自己深信不疑的种种信念产生疑问,与作者共同面对这些困惑。4.从原文看,下列对“无我的叙述方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达,让作者退出了作品,在作者与作品之间设置一个第三者。B让第三者来讲故事,不作任何一种价值判断,除去一些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C是一种非人格化叙述模式,叙述者隐藏在幕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D是一种非主流的叙述方式

13、,写作者冷漠、残酷、自私,距离的控制上较冷静客观。【解析】本题考查重要概念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选项内容均出自第3段。A项,与原文一致。B项,原文说“这个第三者自作陈述,而排除任何一种价值判断,甚至除去一切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选项把“一切”改为“一些”,缩小了范围。C项,原文说“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人,而努力避免另一种叙述态度,即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即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可见不一定都是选项中说的“自己的事”。D项,原文说“第三者在讲故事时,永远保持着那种冷静、客观、自制”,可见“第三者”并非“写作者”。【答案】A5下列对原文思

14、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阐述距离控制在余华作品中的表现,接着总结余华笔下的世界及其作品母题的特点,最后指出余华作品的叙述方式是极为冷漠的。B第二段从布斯对现代小说叙述分类入手,进而介绍了人格化与非人格化这两种叙述方式,并引用相关言论对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加以阐释。C第三段先指出余华是怎样继承并发展非人格化现代小说叙述模式,接着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内涵加以阐释。D第四段先概括余华先锋小说中叙述者呈现的特征,接着引述事例对其作品叙述方式革新所带来的作用如构成小说内部张力等方面加以阐释。【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第三段仅仅谈到余华对“非人格化

15、”叙述模式的继承与发展,并没有写过程,因此,“怎样”一词错误。【答案】C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政治宣言是人格化叙述方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叙述方式要求作者和叙述人常常介入故事。B现代作家大多数认为,减少作者的干预,隐藏叙述行为是非人格化的叙述方式用来加强作品真实感的唯一策略。C余华笔下躁动不安的世界与第三者没有夸张、没有渲染的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形成了尖锐的反讽和二元对立。D革新传统的人格化叙述方式,能瓦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对自己坚信不疑的信念生发疑问,从容面对困惑。【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人格化的叙述指的是作者或叙述人经常介入故事,在故事叙述中直接现身说法的叙述方式”,“伤痕和反思作家经常在故事中穿插自己的主观评价或政治宣言”,细致比对,容易分析二者的出入。B项,信息也来源于第2段,原文“他们认为加强逼真感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减少作者干预,隐藏叙述行为”,“一个”并非选项中的“唯一”。D项,与全文最后一句不符。【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