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301829246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可编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学校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学校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很多描写颜色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颜色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忙。 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纳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同学突出熟识,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突出顺当,但是到了让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解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突出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

2、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同学应当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把握了古诗的也许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同学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同学能够叙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 ,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或许有其中缘由的一点缘由,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同学的认知接受本领上的差距,制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化。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尝,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昨天我和

3、同学一齐学习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课前,我适当筹备一些推荐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同学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推荐。然后引导同学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课文中要求会认个生字,我引导同学用自己笃爱的方式识记。同学相互沟通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分,“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个,我引导同学留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味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供应的解释,能起到必定的帮助作用,可引导同学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解释,自

4、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老师不要串讲诗句。 、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留意拓展延长。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同学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筹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筹谋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觉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许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同学非常精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晰。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同学深化学习: 1.经

5、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同学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竣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进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同学思索,诗人主要写谁?经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同学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蔽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索: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同学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奇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老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同学熟识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索: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进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爱戴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缺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经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爱戴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忙同学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