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工程读后感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301771891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工程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书工程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书工程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书工程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书工程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工程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工程读后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读书工程读后感 2022年教师读书 随笔征文大赛 如何做一位好老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单位:石良镇中心完小 姓名:王艳霞 邮箱:slwxwyx 电话:1356258134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 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理应有一桶水。这话纵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完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缺乏也”。所以,读书吧!曾经有位教导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确实,多年的教学

2、实践一次次报告了我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这个暑假终究读完了宏伟的教导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犹如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扰,给我指示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实时给我以扶助,让我弥漫信仰? 一、差生的问题 本书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展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潜心听讲,还是理应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理由? 由于我们班里有个公认的差生叫柳瑶

3、,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寻思中。其实在一年级时我查看过这个孩子,当时是作为听课者的身份接近她的, 她坐在教室的结果一排,也在积极地合作着老师的教学行为,但老师却始终没有关注她,听之任之。逐渐地,她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不再参与课堂学习。直到去年我接任她的老师时,她几乎差得不成救药了。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导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导的公允?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更加是弱势群体。学生再童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机器人。我们理应多一份关爱,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

4、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特意为他们打定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阅历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复,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确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斟酌,由于在斟酌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学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当然,说说轻易做着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由于我给不同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很少花心思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或许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 二、时间

5、从哪里来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好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导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我们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次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日我也经常这样地怨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 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才能对比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

6、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毕竟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扰我留心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休止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情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学识的渴求。假设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导技巧的奥秘。我不理应总是怨恨没有时间,怨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基学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学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根

7、基学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怨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告成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学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导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导过程的一系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教师举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大量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置时间时理应首先考虑领会的! 三、保护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教师,要保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条建议对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是尤为重要。 是啊,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却: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

8、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 情地把学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举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导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教师的职业是一颗心影响另一颗心的事业,我们要精心灵去赢得心灵。 孩子是脆弱而无助的,在学校里,他们最信任的是老师。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简朴的“你能行!”都能给孩子们莫大的鼓舞。在我们班有个学生,一次做错了回家作业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以此为契机,接下来就布置这个练习为作业,让孩子体会先做完作业再玩,会玩得更尽兴,并相信他断定会有进步的,逐步来培养他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孩子进步了。我想,假设我对他没有那一份信任的话,或许他的进步也没有这么快吧。作为教师的我们

9、,要像保护最名贵的资产一样保护孩子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正如书中所说:“它们是很轻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当孩子清澈如水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你可意识到他们是把十二分的信任交给了你,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那个被称为“老师”的人,你该用什么来采纳这水晶般纯真的信任呢?我想,崇敬儿童的自尊心这是回馈孩子对老师的信任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教师关切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导。孩子到学校是受教导的不单单只是学习学识,要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要让孩子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给人以信任需要胸怀,给人以信任需要我们的爱心+聪慧+技巧,给人以信任更需要执著,让我们执着地

10、爱我们的学生、信任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也更加崇敬你。四、关于上课 当我知道了帕夫雷什中学的两位数学教师把学生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就是平常说的尖子生,教师要适当赋予压力。其次组是一些 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就是赢在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扶助的处境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繁杂的习题那么有时解答不出。教师扶助他们需要高度的教导技巧。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才能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始终只能盼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也好,我想他们就是平日最让人头疼的学困生吧。从中可以

11、反映出这两位教师真正做到了用心设计和因材施教,相比之下甚感惭愧。我平常只是简朴地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类,在概括教学措施上无从下手,心里也想培优补差进展中等生,但老觉得不好操作于是就半途而废,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才能不会得到进展的。面对新学期,我给自己订一个目标:争取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告成的个人的、人格上的快乐。我们牢记一句话: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保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个别对待,制止师生无效劳动呢?我想务必专心考虑以下四点: 1、深入分析学情 2、提前预设疑难

12、 3、用心设计作业 4、争取都有所获 杜威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阅历;当这个行动和他遭遇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阅历。此后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就是说: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这些尝试和体验,还算不上阅历;只有在此根基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 的联系由此知道“手伸进火里,手会被火烫伤”,并因此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以制止烫伤才称得上阅历。在杜威那里,阅历意味着体验和建立联系。学生获取学识也是如此。在学生的意识里已经产生疑问,接着教师就要努力做到,从学生原来已经获得的学识的全部储蓄里,挑拣出回复这个问题所必需的学识。教

13、师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地学习,教师就应当领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识水平:有的学生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假设在预定应当保存着学识的地方是个空白点,那就务必以补充的讲解来填补这个空白。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留存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我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学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斟酌和被理解的东西。让我们的讲解成为使学生积极地获取学识的动力,而不是“满堂灌”! 常读书和常斟酌,会使我们勇于和气于对自己的教导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告成阅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手段就是读书。“每天不休止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情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