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301731007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析马克思关于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相关论述 摘要:在马克思那里,非物质生产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不生产剩余价值,属于非生产劳动。但在资本的介入下进行劳动时,其生产的目的就是纯粹的交换,生产的产品就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此时的非物质生产活动就是生产劳动,这就隐藏着当条件合适时资本大规模介入文化生产的可能性。文化的生产应该是人表现自我自由本质和天性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但当资本开始介入文化生产之时,文化生产就不再是自我本质的自觉表现,而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生产;资本;敌对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国家文化

2、安全研究”(12YJC710049)。2017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实效性提升”。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与文化生产的勾连刚刚萌生,在马克思与文化有关的理论阐释中存在一些关于资本与文化生产关系的零碎地阐释或者理论的隐喻,可以提取出来并加以扬弃,作为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思考的理论资源。一、马克思关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表现”的分析马克思以生产过程是否存在资本介入、生产目的是否是为资本进一步的增殖为依据,将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所谓生产劳动“就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即除了它以工资形式取得的等价之外还创造新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

3、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与此相反的则是非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早期,生产力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急剧提升上,资本对生产的大规模介入主要在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因此,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能够在资本的大规模介入下物质生产领域中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精神文化生产领域,马克思认为它们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不生产剩余价值,属于非生产劳动。但他并不否认非物质生产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转为生产劳动的可能。“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

4、是生产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9.“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2.“一个演员,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资本家(剧院老板)雇用,他偿还给资本家的劳动,多于他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劳动,那么,他就是一个生产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8.这里的作家、歌女、演员等

5、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当他们在资本的介入下进行劳动时,其生产的目的就是纯粹的交换,生产的产品就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为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此时的非物质生产活动就是生产劳动。针对“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表现”,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马克思对精神文化等非物质生产领域资本生产方式的置之不理。首先,基于马克思所在时代现实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技术手段,马克思将文化生产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

6、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能够应用,并且就事物的本性来说,只能在某些领域中应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443.,因此,文化生产的生产行为和产品在时空上不能分离,极大的限制了资本在非物质生产中介入的范围,从而阻碍了资本大规模介入的实践。二是产品“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

7、只是在很有限的规模上被应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443.。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即使在具有独立存在形式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由于现实的文化保存和传播技术手段限制,其生产的规模依然是非常有限的,资本在其中大规模的介入缺乏现实性。其次,马克思所言“置之不理”的时代背景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此时的生产力水虽然相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满足大多数人较高水平的物质生活需要仍很遥远,在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条件下,少数资本家在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分配中占有了与其在人口中的比例远不相称的部分,基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内在逻辑,资本家会

8、选择尽可能的将大部分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用于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领域。劳动者在财富分配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总体的物质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此时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来说,首要的任务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文化消费的需要被排在了等而次之的位置。因此,社会缺乏对文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当时时代现实的文化生产范围狭窄、规模有限,资本在文化领域内大规模介入的工业化生产缺乏价值变现的基本前提。因此,从传播的技术和需求两个层面来说,马克思所处时代非物质文化生产仅仅在非常狭窄的领域和非常小的规模上存在着,与大规模的物质生产领域相比,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当时对资本主义生产在非物质生产领域表现的置之不理。然而,在马克

9、思对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本个别参与的分析中,隐藏着当条件合适时资本大规模介入文化生产的可能性。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唱片、音像制品、硬盘等保存方式和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不断更新,文化产品越来越多的可以脱离生产者即时的行为而被保存、被重复制作,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传播,文化产品独立存在的物质外壳越来越形式多样、功能强大。此时资本在文化领域大规模介入的产业化运作就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其次,虽然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下不公正的分配制度依然存在,贫富差距甚至进一步拉大,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财富溢出效应已经相当明显,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相较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

10、巨大的提升,大多数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至少在量的方面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自然而然会产生文化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大多数劳动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由此爆发性的增长。传统的个体性文化生产远远无法满足此种规模的文化消费需求。资本在文化生产领域内的大规模介入在需求端得到刺激。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张也使得资本在文化生产领域内的介入变得有利可图。由此,基于马克思对“非物质生产领域内资本主义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时代资本在文化生产领域大规模介入的现实可能和必要性。二、马克思“敌对”论中对资本遮蔽文化产业本质的反对马克思在论述“非物质生产领域中

11、资本主义表现”时,从当时资本在文化领域内个别的参与中非常敏锐的意识到资本介入下文化应然本质被遮蔽的可能。文化是人实现自我本质的精神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6.因此,文化的生产应该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正如“密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2.但当资本开始介入文化生产之时,文化生产就不再是自我本质的自觉表现,而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活

12、动,如马克思所言“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例如政治经济学大纲)的莱比锡的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2.此种情况下,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就可能异化为纯粹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服务的文化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这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协调资本与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的启示,以便能既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繁荣文化生产,同时遏制资本对文化本质遮蔽的负面作用。总的来说,由于资本在当时并没有开始大规模介入文化生产,马克思并未特别把此问题在其著作中加以充分论述,但其相关的理论思考隐涵了未来情势变化后某些合乎逻辑的发展可能,为我们今天观察和思考相关的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点和分析工具。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