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

上传人:续*** 文档编号:299284008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伟大实践进程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也是如此。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的伟大意义在于开辟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东方样本。一、乡村治理研究概述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治理一词开始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90年代末,

2、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的学者率先对“乡村治理”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表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随后这一概念便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尝试着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出发参与其中,以期为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提供一定启发。客观来说,治理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就其理论渊源来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农村问题尤其是城乡对立问题做了分析,在共产党宣言德国农民战争法德农民问题等文中对农民问题、城乡关系问题等进行了持续关注。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吸收了人类社会治理发展文明成果,既有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也有对现代西方治理理论的学习借鉴以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有益启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一个新阶段。学界围绕着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发展等方面开始了诸多探索与研究。xx、xx、xx等学界专家都对此给予较多关注;xx等从当下中国国情出发,对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乡村战略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探索;面对“三农”问题中出现的乡村治理衰败抑或复兴之辩,xx、xx等人也进行了相应探讨。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是“指党领导人民用来治理农村的一套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能够保证党的农村治理效能,能够顺应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潮流,能够推动农村治理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4、也就是说党关于农村治理的这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是科学的、现代的、符合农村治理发展需要的”。这些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基本框架与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乡村治理主体的研究。关注到传统乡村公共治理中治理主体就是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实践中以政府、乡村精英与普通村民三者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二是关于乡村公共治理对象或客体的研究。乡村治理的对象涉及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乡村经济、乡村秩序等。三是关于乡村治理机制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乡村治理组织运行方式,包括治理主体的产生、组织形式、治理资源整合等;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治理还可以包括乡村财政关系、治理主体内部关

5、系等。四是关于乡村治理目标问题研究。涵盖乡村社会公共服务、乡村有序发展等方面。二、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治理高度重视,其一是坚持高瞻远瞩,围绕着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其二是紧密结合国家治理实践发展和乡村振兴现实需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实践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对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

6、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走依法治国之路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村民自治试点范围做进一步扩大,旨在进一步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满足基层群众需要且更加富有成效的实现形式。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

7、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党领导群众通过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的重心由上到下的转移;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和社会之间治理和自治的良性互动,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彰显。(二)理论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理论也在不断实现创新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当前,如何依法管理

8、农村、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如何把农村的制度设计提升到法治层面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全面实行依法治农。事实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关键作用,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彻底性,也事关全面依法治国真正落地。二是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表现,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省扶贫调研时,提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提出了“四个切实”的具体要求: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

9、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及各级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下,脱贫攻坚工作按计划如期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xx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xx个贫困县全部摘帽,xx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两不愁,三保障”切实得以实现,更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三是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具体。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到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自治、法

10、治和德治”的任务,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此做出新的专门部署和安排,再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可谓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这一目标和任务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三)乡村治理新成效随着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深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可谓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乡村治理新理念。40多年的乡村治理改革与发展,从农民首创的村民自治,到全面开展新农村建

11、设;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到党的十九大启动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顶层设计作出统筹部署和安排,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亦在不断调整与优化中。事实上,每一次乡村治理理念的变化,都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需要我们行动起来,理念创新先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确立协同治理、农民治理主体、法治化治理等新理念,为实现乡村善治提供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持,进而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二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针对乡村治理的现实问题,初步构建了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自

12、治作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形式,是法治和德治所追求的目标,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必须依托的制度保障,是自治和德治的重要保障,德治则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自治是其核心内容,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自治的工具和手段。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初步显示了自治、法治和德治合力的魅力所在,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了既避免各自分开导致单一治理方式的单薄与内在不足的问题,又通过“三治”协同达到了治理效果倍增的复合效应,最终形成有利于实现乡村善治的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三是乡村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化。在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乡村治理主体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13、。当前,学界对于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共识。从广义上来说,只要事关乡村需求,并与满足这种需求之间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且能够发挥一定功能的相关主体,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乡村治理主体,包括党的基层组织、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经合组织、民间组织、乡贤等。乡村治理各主体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至上是中心,多元共治是趋势,经济发展是保障,三治融合是典范。(一)党的领导是根本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典型特色之一

14、。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也是扎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管农村工作原则贯穿于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全过程。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得以充分彰显,特别是在培育人才、乡风塑造、生态维护方面更是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2019年6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等做了部署和安排,意见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

15、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伴随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和联结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与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二)人民至上是中心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又一特色就是在推动乡村治理创新的实践中,彰显了人民中心地位。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凸显人民中心这个特色。一是实践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

16、最有发言权,乡村治理政绩考核机制也把人民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党也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正是在广泛参与听取不同意见中,注重吸纳各类新的乡村治理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智慧和优势。二是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民生无小事,改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对此实践中突出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坚持做好民生底线兜底工作。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问题,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救助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借助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使之提质增效,切实保障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安全生活底线;另一个是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改善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三是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优化完善乡村多元协同治理结构。乡村治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社会自我管理的范畴,在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