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98856904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含答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基二新考试微生物专业复习题库单项选择题1 有毒株细菌一般形成S型菌落,例外的是: A 痢疾志贺菌 B 伤寒沙门菌 C 鼠疫杆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E 肺炎链球菌 C2 鼠疫杆菌在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能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生长现象是: A 混浊生长 B 絮状沉淀 C 颗粒状沉淀 D 形成菌膜,晃动后呈钟乳石状下沉 E 形成菌膜,菌液澄清 D3 关于霍乱毒素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 A 为耐热内毒素 B 为耐热外毒素 C 有A.B两个亚基组成 D A亚单位与细胞受体结合 B亚单位进入细胞发挥毒性作用C4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丁型肝炎 E 自身免疫性

2、肝炎 A5 有关细菌性痢疾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菌痢常见致病菌为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次之 B “依链” 痢疾杆菌活菌可用作人工主动免疫 C 菌痢是属于侵袭性腹泻 D 所有的痢疾杆菌只有内毒素 E 菌痢主要病变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 D6 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 A 福氏痢疾杆菌 B 宋内痢疾杆菌 C 鲍氏痢疾杆菌 D 舒氏痢疾杆菌 志贺氏痢疾杆菌 A7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经常选用:A 吲哚实验 B 菊糖发酵实验 C 乳糖发酵实验 D 葡萄糖发酵实验 E 甘露醇发酵实验 C 8 肠道杆菌的O抗原存在于: A 包膜 B 荚膜 C 鞭毛 D 脂多糖 E 肽聚糖 D9 下列无动

3、力的细菌是: A 霍乱弧菌 B 伤寒沙门菌 C 奇异变形杆菌 D 大肠埃希菌 痢疾志贺菌 E 10 下列可引起菌血症的细菌是: A 霍乱弧菌 B 肠炎沙门菌 C 伤寒沙门菌 D 大肠埃希菌 E 志贺痢疾杆菌 C 11 具有Vi抗原的沙门菌是 : A 鼠伤寒沙门菌 B 肠炎沙门菌 C 伤寒沙门菌 D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E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C12 下列不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 霍乱弧菌 B 伤寒沙门菌 C 鼠伤寒沙门菌 D 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 志贺痢疾杆菌 B 13 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 甲型病毒性肝炎 B 艾滋病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霍乱 E 细菌性痢疾 B14 带有逆转录酶

4、的病毒是: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 EB病毒 C 单纯孢疹病毒 D 人乳头瘤病毒 E 乙型肝炎病毒 A15 对HIV的错误叙述是: A 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B HIV基因可长期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 C 感染其他病毒可使HIV基因活化而转为显性感染 D P24抗原检测阳性提示病毒复制,预后不良 GP120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A16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是; A 粪口途径传播 B 两次病毒血症 C 5岁以下幼儿易感 D 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肢体痉挛性瘫痪 E 多为隐性感染 D17 通过消化道感染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是; A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 狂犬病毒 C 流感病毒 D

5、脊髓灰质炎病毒 E 孢疹病毒 D18 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较多的是: A 乙脑 B 麻疹 C 白喉 D 流脑 脊髓灰质炎 B19 通过呼吸道感染并通过血液扩散的病毒是: A 流感病毒 B 鼻病毒 C 麻疹病毒 D 轮状病毒 E 乙型肝炎病毒 C20 6个月龄婴儿对麻疹、白喉等疾病的免疫力源自于: A 胚胎期感染 B 出生时即接种了相应疫苗 C 从母体获得IgM D 从母体获得IgG E 出生后3个月体内合成IgG D21 毒素的产生与前噬菌体有关的细菌是: A 霍乱弧菌 B 破伤风杆菌 C 大肠埃希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E22 百日咳病后或免疫接种后的免疫力主要

6、依靠: A 细胞免疫 B 血清IgG C 血清IgM D 血清IgA E 气管黏膜局部sIgA E23 百日咳杆菌属于: A 假单胞菌属 B 奈瑟菌属 C 鲍特菌属 D 分支杆菌属 E 棒状杆菌属 C24 能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素物质是: A M蛋白 B 溶血素 C 链激酶 D 透明质酸酶 红疹毒素 E25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 A 一种DNA病毒 B 单股正链RNA病毒 C 与丙型肝炎病毒一样 D 与艾滋病毒(HIV)相同属反转录病毒 E 汉坦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E26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不包括: A 夏天蚊虫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其他人 B 吸入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尘土 C

7、 进食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D 孕妇感染的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E 经过皮肤伤口感染 A27 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 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 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 清创+抗生素 D 清创+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D28 我国目前所用的狂犬疫苗类型是: A 减毒活疫苗 B 灭活疫苗 C 基因工程疫苗 D 多肽疫苗 E 多糖疫苗 B29 布氏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A 芽孢 B 荚膜 C 鞭毛 D 血浆凝固酶 E 链激酶 B30 主要以内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 布氏杆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白喉棒状杆菌 D 肺炎链

8、球菌 炭疽杆菌 A31 在肝浸液培养基中才可生长的是: A 布氏杆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白喉棒状杆菌 D 肺炎链球菌 E 炭疽杆菌 A32 控制炭疽杆菌毒力的物质是: A 染色体 B 噬菌体 C 质粒 D 侵袭性酶 E 毒素 C33 对炭疽杆菌致病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荚膜的抗吞噬作用使该菌易于在体内生长 B 致死因子可抑制细胞的生长 C 水肿因子可激活细胞的分泌功能 D 构成炭疽毒素的三种成分:可以各自独立发挥毒性作用 炭疽毒素主要损害微血管的内皮细胞 D34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基本病理表现为: A 灶性心肌炎 B 间质性肺炎 C 间质性肾炎 D 小血管炎 E 脾大 D35 流行性斑疹

9、伤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常选: A 血常规 B 病原体接种分离 C 外斐反应 D 立克次体凝集试验 E 补体结合试验 C36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临床特征: A 皮疹 B 发热 C 脑膜刺激征 D 肝脾肿大 中毒型心肌炎 A37 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 大肠埃希菌 B A群链球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E 肺炎链球菌 D38 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生长的细菌是: A 变形杆菌 B 布氏杆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E 肉毒梭菌 D39 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A 磷脂 B 蜡脂 C 分枝菌酸 D 索状因子 硫酸脑苷脂 C40 不以内毒素、外毒素为致病物质

10、的细菌是: A 绿脓杆菌 B 炭疽杆菌D C 布氏杆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E 白喉棒状杆菌 D41 卡介苗接种的对象主要是: A 年老体弱者 B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C 结核菌素实验阳性者 D 新生儿和结核菌素实验阴性的儿童 E 严重结核病人,结核菌素实验阴性患者 D42 从痰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A 脑膜炎奈氏菌 B 表皮葡萄球菌 C 结核分枝杆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C43 关于破伤风梭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兼性厌氧菌 B 为革兰阴性杆菌 C 外毒素致病 D 可以引起败血症 E 可以引起骨骼肌弛缓性麻痹 C44 在土壤中破伤风梭菌芽孢最长可以存活() A

11、数日 B 数月 C 数年 D 十余年 E 数十年 E45 被铁锈钉深刺造成外伤时,应给予注射 A 破伤风减毒活疫苗 B 白百破三联疫苗 C 破伤风抗毒素 D 破伤风类毒素 丙种球蛋白 C46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是: A 破伤风梭菌通过血流侵人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繁殖致病 B 破伤风痉挛毒素侵人中枢神经系统致病 C 破伤风溶血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致病 D 破伤风梭菌产生内毒素引起休克 E 破伤风梭菌引起败血症 B47 可快速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试验是: A 乳糖发酵试验 B 明胶液化试验 C 硫化氢试验 D 胆汁溶菌试验 E 尿素酶试验 E48 下列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是: A 伤寒沙门菌 B 大

12、肠埃希菌 C 结核分枝杆菌 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E49 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病原菌是: A 肺炎球菌 B 脑膜炎奈氏菌 C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 金黄色葡萄球菌 E50 能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表皮葡萄球菌 E 肺炎球菌 A51 A群链球菌产生的致病物质不包括: A 链激酶 B 红疹毒素 C 溶血毒素 D 剥脱性毒素 透明质酸酶 D52 关于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热的叙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发病与A群链球菌感染有关 B 发病机制可能与型超敏反应有关 C 发病机制可

13、能与型超敏反应有关 D 患者血清抗“O”抗体升高 E 病灶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链球菌可作为诊断指标 E53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衣原体 E 立克次体 C54 关于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 B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 其顶瑞结构吸附于细胞表面 D 一般不侵入细胞和血流 所致疾病的治疗应首选青霉素 E55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是: A 蚊 B 幼猪 C 成年猫 D 乙型脑炎带毒者 E 虱 B56 下列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

14、血管套形成 C 软化灶 D 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 E 胶质细胞增生 D57 乙脑患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 A 腰穿检测脑压 B 脑脊液化验检查 C 头颅CT检查 D 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乙脑IgG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 E58 感染后引起发热、肌肉和关节剧痛的病毒是: A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C 登革病毒 D 狂犬病毒 E 麻疹病毒 C59 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 A 人虱 B 伊蚊 C 蜱 D 螨 E 库蚊 B60 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 A 流感杆菌 B 甲型流感病毒 C 乙型流感病毒 D 丙型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B61 流感病毒致病

15、机制中不包括: A 通过飞沫传播 B 血凝素吸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 C 病毒侵入呼吸道黏膜细胞增殖引起呼吸道症状 D 全身症状由病毒血症引起 E 体弱可以并发细菌性肺炎而致死 D62 流感病毒分型的根据是: A 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 流行病学特征 C 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 D 血凝素(HA) E 神经氨酸酶(NA) C63 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根据是: A 核蛋白 B 血凝素(HA) C 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D M蛋白 多聚RNA酶 C64 抗流感病毒再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A 细胞免疫 B 血凝素抗体 C 神经氨酸酶抗体 D 干扰素 E 核蛋白抗体 B65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抗原结构是: A 甲型流感病毒的NA B 甲型流感病毒的HA C 乙型流感病毒的H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