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298856026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诗两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提高其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

2、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 1938 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将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二、有关资料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 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 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

3、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三、感知诗歌我爱这土地1教师范读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

4、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诗人自身形象出现,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5精心研读。(1)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义。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学生研讨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

5、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形象,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激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题中所述的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表达了诗

6、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深化。6学生熟读全诗。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第二课时一、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7、。1948 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 年 10 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形象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2)学生试读,体会诗作

8、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韵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教师可适当指导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巧

9、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种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5)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

10、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深深的余味。“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则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11、。2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中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教师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

12、乡愁那样深刻。3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像,仿照课文,用比喻句写出你的感觉。二、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民族意识的分量。三、布置作业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模糊的离别补充清楚。也可以模仿乡愁,写一首小诗。四、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