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298852182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末的“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之间有重大关系吗?我认为吴桥兵变与清军入主中原没有重大关系。理由如下:1、从清军自身分析,清军有足够能力入主中原。满族的经济在明朝中后期得到长足发展,有了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基础,满族人在明末入关战争中一直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其八旗兵更是令汉族士兵闻风丧胆。清朝皇帝皇太极文韬武略,深谋远虑,入主中原势在必得,也能够必得。2、从吴桥兵变与当时战局分析,吴桥兵变只是小小水花,不影响大局。从1618年清军入边抚顺到1644进入山海关,吴桥兵变发生在1631年的清军围困大凌河城一战期间,也正是处在清军入主中原的中间时间段,这个时候,清军已经把清军的膝盖骨打软了,从这一点看,孔

2、有德兵变与清军强势也有关,再者,吴桥兵变与大凌河城之战的祖大寿投降相比,吴桥兵变在清军入主中原的作用,微乎其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3、从吴桥兵变的规模和政治影响看,与清军入主中原也没有重大关系。孔有德当时职位以及武功远不及祖大寿,而且,吴桥兵变的原因,是辽兵与山东兵素来不和,直接导火索是山东兵杀了辽兵方面的一只鸡,属于内部矛盾激化,并不是与明廷的政治斗争。总结:当然,吴桥兵变之后,孔有德投降清廷,成为清朝南下横扫千里的大军,那是后话。就事论事,就当时吴桥兵变来说,源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吴桥兵变在清军入主中原中,并没有重大关系。明末的吴桥兵变和清军入主中原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要关系和重大关系。

3、清军入主中原并不是直接从明朝手中夺取而来,而是最先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手中夺取下来,李自成覆灭以后,清朝才又针对南明政府进行打击,进而统一天下,清朝统一天下主要在于李自成政权的堕落和无纪律性以及南明内部互相争权倾轧。但是清朝能顺利统一天下和崇祯年间的吴桥兵变也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吴桥兵变是给本来强盛的清朝锦上添花,让清军的实力更强大幅缩短了清军统一天下的时间。同时吴桥兵变也导致明朝很多牵制清军的战略彻底泡汤,这也是很大的影响。满清入关的时候,有多少人马?这个事情其实说不清楚,但是真正的满洲八旗人马,也不过只有10万人左右。10万人的队伍是如何征服拥有百万大军的明朝的?真正征服明朝的不是满

4、洲兵,而是汉人的军队。吴桥兵变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对满清入主中原却意义重大。若干汉人将领,带着若干汉人士兵,反戈一击攻打明朝。多尔衮带领的满洲八旗,反而是坐收渔翁之利,看着汉人内讧,他坐享其成。吴桥兵变的主角,成为了日后清军南下的主力。毛文龙被袁崇焕杀了以后,皮岛的诸将他根本就控制不住。为此他只能分化这帮人,将孔有德任命为骑兵参军,将耿仲明调到登州要塞。先说一下吴桥病变是怎么发生的,然后我们在分析。吴桥兵变是发生于明朝崇祯年间的一次兵变。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后金首领皇太极率军围困明帝国边境的大凌河城3万余军民,身处登州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奉崇祯命派遣孔有德等人自陆路支援辽东。同年闰十一月

5、二十八日,孔有德等人在北直隶的吴桥突然举兵造反,兵戈回指,连陷山东诸县,最终攻克山东重镇登州并包围莱州。明朝调集各路援军,耗费18个月才最终打败了这伙叛军。叛军首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狼狈逃窜,最终浮海投降了后金。这彻底打破了整个大明与后金的平衡关系。明亡的原因太多了,气候导致粮食减产,皇帝太傻太天真,阉党乱政监军,官员不作为,山西奸商为利益资敌,最后可恨的商人代表东林党主政减商税加农税,军队卫所基本沦为将领私有使军队无战斗力。明末的种种都是长年腐败导致的,导致文不能兴国,武不能兴邦。所以说吴桥病变是为后来的明亡,后金入主中原提供了一定条件的。我们把题目分为两段来做解析;1:首先小九来简单介绍明

6、末时期“吴桥兵变”:历史上的一次兵变。崇祯三年一月,孙元化随孙承宗镇守山海关,三月加山东按察副使,五月升登、莱二州巡抚。此前,前督师袁崇焕杀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不久刘兴治等人又发动兵变,杀陈继盛。2:我们了解一下清兵入关的主要事迹:背景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受困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本部由海路抄袭建州叛军后路耀州(今营口附近)。但遇到风浪,未能成功。孙元化大怒,复令孔领八百骑由陆路赶赴前线增援。过程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今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当时属于山东)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又部队行抵吴桥时,与山东人屡有摩擦,

7、县人皆闭门罢市。有一士兵强取身为山东望族,东林党干将(东林点将录内称“浪里白条”)的王象春之家仆一鸡,该丁被“穿箭游营”。于是士兵击杀该家仆,事后象春之子不肯罢休,要求查明真相。此时,把孙元化给的市马钱花尽的李九成正好归来,恐遭非议,于是乘机煽动众人抢劫哗变。孔有德受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的煽动,在吴桥发动叛变,在山东境内连陷数城,史称“吴桥兵变”。而此前不久皮岛的东江军也发生兵变,本来就与他们不睦的东江总兵黄龙遭叛兵割去耳鼻,幸得素与孔有德的不和的东江军尚可义等部救援方得免。于是广东道御史宋贤上疏抨击巡抚余大成、孙元化:“登莱抚臣孙元化侵饷纵兵,贪秽已极。其所辖士卒,数月间一逞于江东,则劓截主将

8、;再逞于济南,则攻陷城池,皆法之所不赦者。”广西道试御史萧奕辅指责孙元化放任孔有德,又说张焘“卸罪于波涛,借词于风汛”。朝中布满指责孙元化,潜攻东林出身之大学士周延儒和废止东江、登州两镇的声音;另一面,朝中东林分子和支持孙元化的一派,则心存侥幸,主张招抚叛军。日后朝廷举棋不定,几乎放任山东糜烂的局面,与朝中此种内斗不无联系。吴桥兵变的背景是崇祯三年,袁崇焕杀死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引起了岛上将士的哗变而发生的。由于后金的崛起,明朝在山海关之外的势力几乎全部被后金荡尽。但由于袁崇焕的英勇抗击和毛文龙的地理优势,使他们两支军队,成为了关外唯一能和后金抗衡的军事力量。随着宁远和宁锦之战的胜利,袁崇焕被崇

9、祯皇帝重用,升为了蓟辽督师和兵部尚书,节制关外的军队。和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不同,皮岛的军事势力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此毛文龙除了向朝廷索饷之外,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向朝廷汇报。鉴于毛文龙的骄横跋扈,袁崇焕设计诛杀了毛文龙。毛文龙死后,皮岛的将士们不干了,开始发生哗变。为了有效地节制皮岛的兵力,朝廷又派遣孙元化去领皮岛总兵之职位。孙元化是原来跟随孙承宗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后来孙承宗被调任之后,孙元化成为了山东按察副使和登、莱二州巡抚。他接收了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李应元等人。后袁崇焕因为被崇祯皇帝杀害,后金的骑兵趁此机会,开始向孙承宗和袁崇焕构筑的关宁防线进攻。时关宁军的将领祖大寿正在大凌河

10、城内修筑城池,被后金军队围困在城内。孙元化下令让孔有德率领八百铁骑前往大凌河救援,当孔有德行至吴桥的时候,发动了兵变。在一些文史中提到,袁崇焕诛杀毛文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崇祯诛杀袁崇焕,其中一条罪名也是擅自诛杀大将。但是从吴桥兵变的背景中可以发现,毛文龙遗留下来的将领,在毛文龙死后都不受节制,可见皮岛兵忠于的对象不是朝廷,而是某个个人。这里就要说到袁崇焕杀毛文龙了,袁崇焕杀毛文龙,生生把毛文龙手下三名武将杀成了满清五大异姓王。毛文龙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但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后被袁崇焕矫诏所斩。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之后,东江镇随即人心涣散,再也无法形成

11、对后金有效的牵制。后金兵马从此再也无所顾忌,就在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就发生了皇太极率领大军绕路突袭北京城的“己巳之变”,虽然最后皇太极退走,但是明军仓促应战,也是损失惨重,袁崇焕本人,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崇祯皇帝处死。此后女真人还多次攻入长城深入明朝的腹地,其中有两次打到了北京城。 与上面直接的影响相比,间接的影响更为可怕。在毛文龙死后,他的旧部深感惶恐不安,很多人都先后投奔了清朝,其中最著名的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清朝初年一共有五位异姓王,他们就是其中三个。耿仲明封靖南王,孔有德封定南王,尚可喜封平南王。这三个人统帅大军替清朝南征北战,为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当初跟随毛文龙的将士,大多数都是辽东本地人,他们的家乡受到后金的侵扰,国恨家仇,骨子里就对女真人有着刻骨的仇恨。但是最终他们选择掉转刀头,用曾经砍杀后金军的武器去与明军开战,背叛自己的祖国。袁崇焕,当真是明末文官领武将制度下的罪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