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

上传人:闪**** 文档编号:298851333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七年级语文上册(SJ)教案4古代寓言二则 四 古代寓言二那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重点) 3把握两那么寓言的主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社会在进展,时代在变革。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可能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开启

2、课文古代寓言二那么。 二、自主预习 1资料助读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进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往往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

3、来叙事说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进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压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本文所选的两那么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表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看法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管字音。 买履(l) 自度(du) 涉江(sh) 遽(j) 坠于水(zhu) 契其舟(q) 吾忘持度(d) 遂不得履(su) 宁信度(nng)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重点词语 1词

4、语的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 通假字 坐 反 古今 异义 古义:集市;今义:城 市 古义:探索;今义:请 求、要求 古义:指示代词,这, 这儿;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用刀刻;今义: 契约 一词 多义 之 至之市 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度 动词,到去 代词,它,指剑 布局助词,不译 词语 置之其坐 反归取之 原句 同“座”,座位 同“返”,返回 分析 市 至之市 求 求剑若此 是 是吾剑之所从坠 契 遽契其舟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者 楚人有涉江者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 而置之其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动词,量长短 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代词,的人 代词,的地方 表顺接 表转折,却 2.把握文言句

5、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二)学习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特别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察觉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弥漫懊恼之情;回复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不解的语气。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

6、致?为什么? 明确:“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这两句话整体意思根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三)学习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明确: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举行比较,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 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2楚人“惑”的理由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理由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崇敬实际,用进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四)对比阅读 两那么寓言中的“郑人”

7、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假设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明确: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象做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过程:自度足忘持度归取之不得履 刻舟求剑 过程:剑坠于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五、课外拓展 假设你想热心扶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 例如: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以后做事要从实际启程,要生动变通。熟悉来自实践,方法源自实践。 其次

8、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特点。 2探究寓言的寓意。(重点) 3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朴,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两篇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特别荒诞可笑,请默写出表达他们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确: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楚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一)主题归纳 大家确定听过大量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它们是一个个清晰的故事,生动、

9、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肃穆专心,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请概括两那么寓言的寓意。 明确:(1)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干脆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愚蠢的郑人“欲买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终因“及反”“市罢”而“不得履”的故事,讥讽世上好多人不顾实际处境,只相信教条的行为,让人们在诙谐幽默的空气中明白了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提防实际,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 (2)刻舟求剑:舟是动的,而坠入水中的剑不会随舟一起前游。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10、该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明白了处境变了,处理事情的手段也要跟着变,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崇敬实际,用进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写法探究 郑人买履中是怎样刻画那个买履者的形象的? 明确:(1)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 (2)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复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结局举行嘲讽。“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讥讽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获的结局。 (三)熟悉寓言特点 读了这两那么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熟悉。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寓”即寄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根基和悠久历史的文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