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可编辑)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23KB
约23页
文档ID:298475229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可编辑)_第1页
1/23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_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1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看①②解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想看到这幅画就需要我们先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习指南: 个人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结合书下解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古诗的意思,再说说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并体会的心境课件出示)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又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1:庐山太高了 生2:庐山太大了 …… 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1:从各个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

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 生1:盲人摸象 生2:旁观者清、_者迷 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所以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表现,努力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课件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九、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悟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 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