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297508363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可修改)(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

2、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

3、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4、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

5、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

6、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

7、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

8、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

9、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

10、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 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或苏丹染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用于鉴

11、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

12、,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溶液的配制 称取0.1 g苏丹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

13、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 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 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 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

14、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突触中传递的递质中有一种是兴奋性递质叫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