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6974663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尝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一、初中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切入点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欲继承首先必须要认知,欲认知便离不开历史教育。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向历史请教。离开了历史教育,既无法真正了解优良的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2、也就无从谈起。为此,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十九大报告将之概括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它看似抽象,实际却是具体的,因为它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极为丰富的。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自沉汨罗、以身“死国”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

3、平”的戚继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孙中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此外,世界史的教学内容,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和杰出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虽不能像中国史那样直接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也能使我们的青少年从中吸取爱国主义营养,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相通的。如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加里波第的事迹:1859年组织阿尔卑斯猎人军团,在反奥战争中取得辉煌胜利;1860年,重建千人团远征并解放西西里;1870年普法战争中率志愿军援助法国共和政府;1

4、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时,表示热烈祝贺,并缺席当选为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等等,使他为完成统一意大利的夙愿而矢志不移,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体现“团结统一”精神的题材。秦始皇“扫六合”,汉武帝“大一统”,隋文帝统一南北,唐太宗贞观之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所以被后人推崇,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或完成了统一大业,或安定了天下。而中国的民族心理,也习惯于把天下统一,认作是“治世”,而将割据纷争的时代,认作是“乱世”。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反割台斗争,再到今天党和国家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各民族都把联姻,称作“和亲”,说明彼此都珍重相互

5、间的亲和关系。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历代勇敢承担“和亲”使命,并为民族间的和睦作出贡献的许多女性,也成为了各族人民共同缅怀的巾帼英雄。体现爱好和平的题材。张骞出使西域,充当和平使者,促进中原与西域的和平往来;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显示大唐王朝的爱好和平的王道思想;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灿烂文化和播种中日之间的和平友谊;郑和七下西洋,始终与西洋各国平等贸易,友好交流等等。体现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题材。如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汉文帝景帝,隋文帝,唐太宗等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并推广先进的

6、棉纺织技术等都渗透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精神。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题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如卧薪尝胆,终成大业的越王勾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徐悲鸿;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中国共产党人等精神事例更是举不胜举。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二、基础型课堂教学

7、中的民族精神渗透(一)课堂教学方法及措施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渠道。在过去历史老师往往是一讲到底,这样造成学生被动的听,听过就忘,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民族精神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其实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教师加工创设的历史情境中民族精神形象的行为、情感及知识进行,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如讲述祖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

8、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再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且要深沉有力,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民族精神的情境。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诱思问题情境设置、活动设置等。例如讲述北伐战争时,可用两只老虎的歌词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大胆进行课堂设计,如把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内容进行创新,以设计“民族风情旅游,出国友好访问”等活动情景来让学生参与,从而在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同时渗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三是充分利用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对联。这一方面可让

9、学生摘抄历史书中的内容,也可让学生摘录历史书外的内容,如左宗棠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光绪帝挽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黑旗军的“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既是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凭借,又是学生习作的很好参考,念起来一般朗朗上口,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精神意识帮助很大。四是课堂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如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译历史短剧;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就能主动感悟和接受历史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