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95000433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PDF 页数:106 大小:14.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初三物理复习案(基础版)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剖度区。2.长度的主单位是苤,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km拉m垃dm拉cm垃mm拉um拉n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置扭和立度篮;(2)用刻度尺测釐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塾篮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撼生,而不能逍除,常用

2、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罣担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企垫,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晕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则乒乓球直径;(c)剧铅笔长度。(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一、长度及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

3、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lkm=103m;lm=10dm=100cm=1000mm; lmm=lO扣m;lm=103nm。(2)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3)正确使用刻度尺: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0”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读估读出分度值的。“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

4、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为:lh=60min;lmin=60s; 1s=103ms; lms=lO扣s。(2)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等。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微观世界的运动(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5、。(3)分子动理论(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存在(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不具有流动性。(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

6、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4)纳米技术(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lnm=l0-9m。(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_,lOO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3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

7、是静止的。(3)参照物的选择是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千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千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千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千参照物的位置

8、是否改变。(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千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三、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3)速度计算公式:的物理量。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4)速度的单位CD国际单位:, 符号为m/s或mf1。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单位的换算关系:lm/s=3.6km/h。(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G)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

9、动。对千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千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B由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

10、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第三章声现象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千探索生活中物理现

11、象和物理原理。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 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

12、,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圆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l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4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5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13、。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千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速与物质的温度、

14、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15C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1)、例题分析例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例题2: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

15、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例题3:关千“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决,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例题4: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四、堂上练习1、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产生的;琴声是通过传到人的耳朵的。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

16、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3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前后间隔10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 ,这是为什么?4.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I)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复习过程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G)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超声波:高千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次声波:低千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