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94993043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之理 文化之根 形态之序 伦理之善 生活之宜 视觉之美城市设计的智慧张力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城市设计高度研究:玄武湖天际线设计意向设计成果实施6年后的玄武湖天际线数字化城市设计决策过程模型建构编者按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近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首次获此殊 荣。该项成果被评价为“首次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 内在机理“。在超过二十年的光阴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 学教授王建国带着团队逐渐建立了基于城市一街区一建筑遗产 多尺度连续性的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体系O他与崔惶院 土共同领衔,并由七家单位合作获得了这项国家级奖项。成果已 应

2、用于全国16个历史文化名城、43个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14个历史街区,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 境效益。这次获奖也让我们思考起关于建筑、关于空间的一些基本问 题: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什么是优秀的建筑作品?数字化时代, 建筑设计在认知、解读、辨析和实施层面有了全新的维度和科技 工具,王建国院士的建筑理念与教学思想为我们畅想未来空间提 供了更多新的智慧张力。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作为一个高校教授工作室的科研教学 团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成为持续成长的“终身学习者”,并 构成一个研教学互融的“科学共同体”,共同探寻科学前沿的奥 秘,到达知识生产和专业实践的持续进阶。1 .技艺筑基

3、以往大家认为,建筑设计构思首先应该是能够画出来的,然 后才是可以建造的东西。但如今数字时代计算能力的突飞猛进, 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和设计边界,通过数字建造和3D打印,可以 实现传统设计方式无法达成的复杂空间建构,如非线性和具有随 机特点的数字生成和建造等。如此,建筑设计工具和建筑评判标 准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大量工业产品级的建筑,精美绝伦, 已经突破了人们通常对建筑的认知和理解。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认知、解读、辨析、设计、协作及实施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创作有了全新的维度和科技工具。例如,发 端于德国的“工业4.0”在工程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 心概念就是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

4、ics System),也即是 说,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发生了深度融合。生命系统和机器系统 己可以实现初步的人机互动、协同乃至融合。随着参数化、可视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 混合现实(MR)的出现,人机之间的“主从关系”已经边界模糊。 例如,传统的图解静力学在近年“万物皆数”的时代中,由于算 法工具和可视化得到了质的飞跃,其方法体系中原来受到限制的 局部一一“维度”与“效率”得到重要突破。过去烦琐的人工绘 制和步骤分析今天都可以在计算机平台上得到精练而直观的完 成,且适用范围也由二维结构开展到更加接近建筑形态的三维结 构。在城市设计方面,通过多源数据的挖掘、治理、整合和交叉 验证

5、,及针对特定设计要求的数据信息颗粒精度的人为设置,人 们已可初步看到城市物理形态“一果多因”背后的建构机理及各 种成因互动的底层逻辑。对于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调适和引导 的“人工干预”能力和有效性在今天也有了重大提升。我以为, 认识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基本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唯一解,所以, 真理趋近是一重要法那么。我们团队运用这一法那么,初步解决了杭 州西湖东岸景观提升中基于动态随机视点的“景”与“观”互动 的设计问题并获得了国家创造专利。如同千百年来一再验证的成 功那样,经典乌托邦的一些集体共识,如自然之理、文化之根、 形态之序、伦理之善、生活之宜、视觉之美等今天正在得到公众 的普遍认同,而数字

6、科技的迭代进步为这种集体共识认同的最终 达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我在2017年提出的“基于人机互动的第 四代数字化城市范型”正是在这一方向的新探索。好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该有助于城乡人居环境的宜居 性、适居性、易居性和可持续性,在今天还要加上基于“双碳目 标”的生态伦理善意。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不仅是一种翻开公共审 美维度、推进人居环境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有助于揭 示城市形态的建构机理并促进场所营造的知识生产。对于兼具社 会、人文和艺术属性的设计客体,因价值取向、观察视角和不同 人群而异的不同评价永远存在。然而,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城市 和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认识到在新数据环境及相关技术的支

7、 撑下,城市设计正越来越趋近于“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 握”这一愿景的最终达成。2 .博雅营境“博雅”在教育界曾一度被看成是“通识”,对此我不完全 认同,这只是表达了知识的门类之多和信息带宽的加大,并没有 很好表达这种“宽度”和复杂性的关系,没有揭示“博雅”中“博 大精深”的信息。博雅通常在教育研究语境中使用较多。博雅在城市和建筑设 计方面,我觉得也有相通的诠释和解读,营境那么是我们设计的工 作日常。“博”意味着宽度和厚度,深度那么属于技术范畴。我理解, “博”需要设计工作具备四种基本能力:一是自由驰骋的关联思 考能力;二是不同专业人员的共情合作能力;三是多源信息的辨 析和治理能力;四是异

8、想天开的想象能力。“雅”是一种品质、一种内涵和一种气氛。就城市设计和建 筑设计而言,“雅”就是一种对同时具有视觉愉悦和深度体验的 “高级感”的宣示。作为一位高校教授,我的第一身份是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 者,心中念想的是如何尽可能从“应然”的理想高度去做一些“实 然”的研究和设计。真实的设计虽然需要直面现实困难的勇气及 均衡各方权益诉求的智慧张力,但也可以有“做”与“不做”的 选择。我经常思考,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人才培养中,如何表达“回 望历史”的深邃和前瞻未来的想象力,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探寻 其中“相对确定”的东西。高校中拥有相对方便的通过跨学科、 跨专业和跨行业合作来进行联合科技攻关的条件和土壤

9、,例如, 在城市设计方面,除了常规的土木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 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能环学院等,我们都有常年合作的教 授和专家。很重要的一点是,驾驭教授工作室不是运营企业,我 们可以包容更多的试错和务虚探寻,也可以更多考虑细水长流、 品质优先的“慢变量”对团队的熏陶和影响,我们很多高水平的 研究成果都是工作室坚持“长期主义”和科学试错数量较多所带 来的。因此,除教育理念外,“博雅”在设计的专业维度也可以有 新的解读,只有具备了博雅素质和“应然”高度的人才可能胜任 探索未知、领航方向、辨析客观世界运行规律中“自变量”和“因 变量”关系的使命。做好每一个设计,营造恰如其分的场所环境, 这就

10、是我所理解的“博雅营境”。3 .自然同行“自然同行”是设计姿态、愿景和价值的一种综合呈现,包 括三层含义:一是依循建筑形态的自然建构之道、建造之理及其 保持设计对自然要素的敏感性;二是建筑可以诗意栖居,与自然 及周边环境相容相谐;三是建筑既可融入风景,也可成为带有景 感的景物,以达成1加1等于2乃至大于2的结果。不仅如此, 自然还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形 成甚至决定了在地性的文化特点,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o人类文明建立与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 境,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天人合一” “人类自然生 命共同体”在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

11、今天已经有了 新的含义。住建部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开展方 式,组织实施了“城市双修”,即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工作。“城 市双修”推动了对先前工业时代对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开发创伤 的治愈,推进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广受欢迎 的公共开放空间和休闲空间,显著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 这一方面,国内的北京、上海、南京、泉州、景德镇、南宁、徐 州等城市开展了很好的实践,我曾将其总结为“愈创活城”。山水适宜,自然同行是我曾经做过的一个学术报告的题 目。此处的“山水”指的是在有一定的地理地貌和气候风物环境 下的场地,建筑要做得比拟自然,适应在地性自然约束条件,与 自然对话,

12、同时又表达出所设计的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正能量。 融入自然是一种方式,与自然共处也是一种方式,有的时候用建 筑自己去创造出新的秩序也是一种方式。设计不应路径依赖,必 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特定的场地要求和所处的文化环境 来决定设计应该怎么做。我一直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看成是一体的两面,或者说是 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现在的很多概念,如山水 格局、望山看水、蓝绿交织、立体复合、集约开展、有机更新、 绿色宜居、场所营造、社区营建、品质生活等,均跨越了城市和 建筑的不同空间尺度。尤其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 城市设计师、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关联就更加成为一个有 机

13、整体。我曾经梳理过建筑师参与城市设计工作的特征和优势:一是 具有城市空间组织的艺术想象和设计能力,善于把握地形地貌、 生物气候等条件赋予的城市视觉环境特征;二是在概念性城市设 计和工程实施性城市设计方面,建筑师可以发挥能动而直接的专 业驾驭作用;三是建筑师是“城市修补”“文脉连续性” “留住 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的直接贡献者。近年, 很多院士、大师和优秀建筑师的设计团队参加了一系列中国重大 的城市设计竞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清晰认识到,任何一个教授工作室的专业视界、工作能力 和人员规模都是有限的,因此,知识积累、视野展拓、合作攻关 和“过往不恋”十分重要。无论是科学研究,还

14、是做规划和设计, 整体和系统的思考与方法论思维往往是关键性的。按照信息论的 原理,在略显嘈杂的设计竞争和科研方案比选场景中,如果自己 的方案有独特创意和想象力,就会在信息爆炸时代经由信噪比增 加而脱颖而出。具有正向社会审美引导作用的建筑标识性是当今 时代的稀缺品,具有“区别性”甚至是“单品微量”的城市风貌 和建筑作品特别珍贵。所以,我们团队始终有一个坚持,即把每 个研究或者设计工程都当作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都希望跟以往 做的相比,能在某一个方面有所进阶,同时时刻保持对成功愿景 的机遇期待和专业敏感。如此,科研教学相长、人才培养和设计 成果的获得或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王建国,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2021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