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简介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93956832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勰《文心雕龙》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刘勰《文心雕龙》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刘勰《文心雕龙》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刘勰《文心雕龙》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刘勰《文心雕龙》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勰《文心雕龙》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勰《文心雕龙》简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勰文心雕龙简介刘勰本身出身没落世族,凭与僧佑结交而获得进身之阶,晚年正式出 家,一生未婚。其思想上倡导儒释道三家合一,这在他的文心雕龙 中也有呈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史里一部最为杰 出的著作,其大概写作于南齐末年。全书共五十篇,是一篇“体大而 精”,有完整科学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分上下两局部,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和二十篇文体论,下 篇那么是有关文学创作等具体问题和综合理论的论述。总的来说,文心雕龙的中心是在三号位文学史上,由文学史为核 心立场,对一号位和二号位这些文学内部问题进行研究,对文学外部 问题所论比拟简略。所以我们从文学史总论开始,

2、看看刘勰对文学史 的整体面貌和存在是如何理解的。I文学史何为文学?在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中,刘勰就指出,文学是道的表现, 是大道的外化。人文本于道,而圣人之文是说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 表,六经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此人文的写作自然要效法圣人,也即 征圣宗经,这在征圣宗经两篇中已有表达。这些基本都是对 一般观念的转述,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何为文学史?他对于文学史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提出了“时序”和“通变”的观点。 文学的开展和社会政治状况息息相关,是随着时代的开展和变化开展 的,也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寄于时序”,这就是在时序篇中 说明的道理。在通变篇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历史内部继承和开展 的问题,也就

3、是通和变的问题,通是指对一些基本创作原那么的继承, 变是指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开展而有新的变化。除此之外,文学史具体表现为各种文体类型的集合,所以上篇除了前 五篇,后面一多半都在讨论各种文体。讨论文体的总论是在才性 篇给出的,在这篇文章中,刘勰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 性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性,适应适合不同要求的各种文 体。其体也就是文学类型的意思,既包括大体上的风格类型,又包括 具体的体裁要求。刘勰把纷繁的文学风格归为八种四对基本类型,也就是“雅与奇反, 奥与显殊,繁与约舛(chuan3),壮与轻乖”,这种分法还有比附易经 八卦的意图。为什么会产生文体类型的差异呢,体性

4、篇是从二号 位和三号位的关系着手来解释的,而在定势中,刘勰指出,不同 文学体裁其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决定了其不同的风格特色,本身具有 一定的必然性。而对于具体的体裁说明,刘勰用了全书五分之二的篇幅分别论述了三 十四种主要文体,再加上其他的分支类型,共有六七十种之多。对于 每一种类型的体裁,刘勰都详细地写其起源和历史开展,解释其含义 和创作的要求要领,以及此种文体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而文体类型是由丰富多彩的作品构成的,刘勰在通变篇中讲,“设 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虽然文体有其固定的风格特点和要求, 但是同一体裁内包含的作品却是可以丰富多样,其具体面貌可以各有 不同。我们看到,刘勰以文学史为

5、中心,建立了一套比拟完整的架构,能够 对整个文学的存在方式加以阐述一一虽然其观点还略显分散,但这种 全局观已经难能可贵了。大概总结一下刘勰对文学整体的看法:文学是大道的显化,从圣人作 六经开始,伴随着时序而开展变化,具体说来,其是各种文体类型的 集合,包含三层,分别为八体四对的风格,各种具体体裁,以及附属 于风格的作者和附属于体裁的作品,贯穿着这些的那么是所谓“通变”。再有一点就是刘勰的美学追求,他提出了隐秀和风骨的美学追求。因 为这是结合创作论来谈的,所以放到下一节来说吧。I创作的模型和创作者之前的典论重在论创作者,文赋重在论创作过程,而刘勰那么 将这两者加以开展,形成了更为成熟有章法的创作

6、理论。在体性篇中,刘勰认为不同的文体风格和创作者不同的才性是相 关联的。创作者在创作能力一一也即“才”一一上有高低优劣之分, 而在个性上也各有不同之处。他指出,创作者创作人格的形成有四方 面的因素,先天的才和气,以及后天的学和习,而后天的努力那么比先 天的才气要更重要,这就和曹丕典论那种只谈天资禀赋的说法不 同了,更倾向于荀学。体性篇之后那么指出,作品的风格是直接表达作家的才性的,还举 出十二位作家为例。在情采中,他也有“为情而造文”,“为情者 要约而写真”的说法,作品的真实性是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围绕着 这种文如其人的观点,刘勰在风骨篇中特别提出了 “风骨”这种 美学追求。风骨这篇文章着重讲

7、文章中风骨和辞采的关系,风骨 此词原出自人伦品鉴,是对知识分子性格形象的追求,而在文心雕 龙中,刘勰将这个词用在文学批评里。所谓风是指创作者的思想感 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貌特征,而骨指作品思想内容 所呈现出来义理充足、正气凛然的力量,其与外在的辞采相对,两者 中风骨占据主导地位,辞采那么是表达风骨。而风骨这个词也指涉一种 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学追求,也即“风清骨峻”,是一种正气高洁而 洒脱的精神面貌,这是自建安以来一路形成的特色。文心雕龙谈创作基本上是在陆机文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发, 不过不谈文辞表述,这方面的观点集中表达在神思物色隐秀 等篇目中。首先贯彻创作构思始终的是一种虚静的

8、精神状态,陆机用“玄览”来指涉,重其静而专一,而刘勰那么用神思来指涉,重其动而 万变,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文学构思才能进行。而具体的文学构思是怎样进行的呢,刘勰将其概括为“神与物游”。 在物色篇中,刘勰专门讲述构思物象的过程,神与物的交融中才 能产生构思,而具体的要求有二,神要“随物宛转”,神游百变,但 是要随事物内在的势而动,而物那么“与心徘徊”,成为被神改造后的 物。于是在作品中,才有“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状态。在神物、情物的这些观点上,刘勰提出了 “隐秀”的审美追求。秀是 具体外露的,要“以卓绝为巧”,而隐是内在隐蔽的,要“以复义为 工”,隐和秀是一个一个整体,思想感情和物象要结合得

9、浑然。而在 审美要求上,隐秀要求作品在明白晓畅的基础上,能给人丰富的联想 余地,又不陷入深奥晦涩中,也要求作品能够自然地再现各种景象事 物,又不过分堆砌雕琢。不过他也在神思篇中指出,言不能尽意, 要尽量缩短言意距离,就要重视言外之意,重视暗示和象征。不过,光用神思也是不够的创作还需要学习和技术积累。在总术 篇中,他指出“执术驭篇”是很重要的,而且作者要在统领全局的基 础上考虑具体的写作及巧,须先识“大体”再运用各种具体的写作技 巧。I创作作品的具体规范文心雕龙下篇中很大一局部内容是论述作品写作技巧的,从组织 材料、篇章结构、段落建材,一直到比喻夸张声律对偶等,都做了详 细的分析。关于写作技巧的

10、地位的重要意义,我放在上一个小节最后 说了。首先是总体规划,在总术和附会篇中,先要对作品整体有一 个大体的认识和总体的规划。在总体规划以后,就要善于剪裁,在熔 裁篇中,刘勰提出了著名的三准论,也即“设情以为体”,文体结 构安排要符合思想感情的需要,“酌事以取类”要选择适合于主题的 题材,使得两者相互配合,还有“撮辞以举要”,情和事确定以后,要用确切的文辞来加以表达。在具体的文辞表达上,刘勰讨论了比和兴的问题,讨论了夸饰夸张的 问题,讨论了声律、对偶、用典的问题,都是精要有用。I批评者的自我修养首先呢,是一个隐含的观点。在刘勰看来,批评的对象是什么呢?是作者创作作品这个事件,虽然批评直接面对的是

11、作品,但还要从作 品中看到作者的创作人格。这一点并未明言,但是在风骨篇中已 经有表达,风骨虽然是作品的审美要求,但是,风骨更是从作品中透 露出来的作者人格,作品也被理解为作者人格的外化。这让我想起现 象学文论的观点,批评要通过作品到达主体。刘勰在知音篇中那么正面介绍一些文学批评的经验之谈,他首先确 定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是两样不同的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写的人是心中之情落乎笔端,读的人是眼中之辞 引动感情。而要真正理解作品并加以评论,是非常难的事情,因而知 音的开头,刘勰就悲叹道“知音其难矣”。由于“贵古贱今” “崇己 抑人” “信伪迷真”的原因,批评总会片面而主观,而

12、真正正确的批 评应当是“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关于批评者批评作品的具体方法,刘勰提出了所谓“六规”,也就是 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一观位体,考察作品和文体的契合程度,二 观置辞,看文辞能否表达感情,三观通变,看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继承 和创新,四观奇正,看作品整体能不能做到均衡和谐,五观事义,看 作品选用事物是否契合主题,六观宫商,看作品声律。这六观简要说 来,就是把作品置于对作者和文学史的认识中来阅读欣赏评价,一观 三观是结合文学史,二观是结合作者感情,剩下三观那么是说作品的不 同层次,一二三号位的角度都有涉及,可谓全面。还有一点要求,就是要“见异”,要把握具体作品的独特特点,批评 的出发点毕竟是具体的作品。I地位和影响总结了之前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批评开展的历史,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 化,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对文学内部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解 读。其创造的一系列批评概念,神思、意象、隐秀、风骨等,后世一 直沿用。在文学批评史上,几乎可以说,后世一切文学理论的讨论均源于这部 著作,其影响之深远怎么说都不为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