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293870665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场”的构建 张芬艳Summary: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要重构学生的“学习场”。“学习场”的重构能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师生关系走向“交互主体”关系。为了重构学生“学习场”,学校要考虑学校文化的培育,满足师生需求,结合课堂活动展开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设计,依托技术搭建虚拟空间,增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创新学校生态,为物理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Key:核心素养 学习场 物理空间 精神空间 虛拟空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其心理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场动力理论主要包括两大理论,涵盖“生活空间”和“心理紧张

2、系统”两大核心概念。在教育学领域,学生的学习动力源于人自身内部心理紧张系统的释放,而生活空间则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导火索。勒温认为“一个人的动机行为是由其心理生活空间决定的”。“心理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既包括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即个人内在“心理场”,又包括被知觉到的外在环境,即外在“环境场”1(82-85)。勒温强调的“心理生活空间”关注两方面,即个人内在“心理场”和外在“环境场”。在教育教学领域,为了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未来学校的研究,即“学习场”的重构。从广义上看,“学习场”是指和谐的“多元互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

3、过程诸要素相结合的具体的学习场景、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2(24-26)。本研究中,“学习场”不仅指向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还涵盖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考虑,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等。勒温强调的个人内在“心理场”对应“学习场”中的“精神空间”,外在“环境场”对应“学习场”中的“物理空间”。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儿童“学习场”还应包括技术支持下的“虚拟空间”。本研究将探讨未来学校“学习场”的结构,同时论述学校“学习场”构建的路径。一、学习场的三维性架构为了提高与培养学生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技能和素养,学校应当重构学生“学习场”。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利用重构的学生“学习场”,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

4、程,沟通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校生活,成为面向社区、面向世界的学习者。通过物理空间的改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关注精神空间的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通过搭建虚拟空间,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一)改善物理空间学校最典型的物理空间是教室,面向未来的教室应当是灵活的、人性化的。教室里课桌椅的摆放不应局限于秧田式的排列。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需要合理调整教室空间,将教室打造成功能性教室。教室中的桌椅等应当是灵活可移动的,如“马蹄型”“圆型”“小组型”等。班级桌椅的设计应当基于人体工程学,使学生能够根据身高动态调整,用

5、之可及3(34-35)。教室空间的设计应配合课程的需要,迎合学生艺术与审美的需要。我国学校指的“专用教室”,如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应当能够为学生提供艺术空间,与课程相适应,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细胞,使学生享受在该空间的学习。未来的学生不是学校里的人,而应成为社区中的人、世界中的人,学校物理空间的设计应当迎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室空间的基础上拓展教学空间。目前学校提倡通过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包含以下五大要素:一是学习者是参与者,并非旁观者;二是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是充满热情的主动探索,并经过自己的探索、实验、思考后重新审视知识;三是体验活动的过程是自

6、然呈现给学习者的,是真实有意义的;四是学习者对体验生成的知识要不断地反思、产生个人内化的意义;五是体验式学习不仅注重当下,还关心未来的发展4。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亲身感受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未来儿童“学习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一是在学校内设计建设各种特色体验场馆,使得未来学校成为“博物馆”,同时依托技术条件,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高探究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外的体验式场馆,使之成为学生的“第二所学校”。校外的体验式场馆与学校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学校课程的整合与设计等,不仅仅是实地考察,还包括课堂学习的延伸。(二)关注精神空间人具有生命三重性,

7、即亲缘性血缘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刘济良先生认为:“人的生命诞生和其他生命的出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仅仅是一个肉体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但是,从完全意义上说,并不能宣布一个人的产生,随着人的第二次生命力精神生命的诞生,人才真正诞生了。但是,从此以后,人便要在灵肉之间摇摆。”5(27-28)人的精神生命于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决定着生命的质量。伴随着学校物理空间的改善,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怀,帮助学生修身养性,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种种挑战。重构“学习场”时要关注精神空间的建设,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生命的内核是精神、意识与思维,能对客观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等。因此,精神空间建设要与物理空间建

8、设相融合,体现在学校文化层面,如校风、教风、班风等。在物理空间内,以教室为例,应当体现一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良好情感表达的文化。为了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室应当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为了学生健康的精神生命成长,教室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生成友爱的班级文化;为了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室应当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能够判断是非善恶,所有这些仅靠教室这个无生命的物理空间是无法实现的,学校应当使教室等物理空间产生生命,体现空间的育人性,如通过教室布置显现教室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校与教师应当满足学生的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实现

9、。人的精神生命建设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人的交际性社会生命相联系。因此,在精神空间建设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与安全感。首先,在师生关系方面,面向未来的“学习场”建设,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点拨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的空间。其次,师生间的关系是互动交流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针对某一学习或生活上的困惑展开共同探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为自己提供帮助和指导。最后,在完善的物理空间支持下,学生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因此学生之间是合作者,满足学生的交际需

10、要。(三)搭建虚拟空间信息技术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转变了学习方式。未来“学习场”一定至少存在两大学习空间,即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实体空间即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虚拟空间并不局限于学习资源的供应,同时能体现一定的社会性,实现师生与生生交互,甚者实现家校互通。虚拟空间作为一个学习空间,有效弥补线下学习资源的不足,实现混合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学生在虚拟空间内可以参与实地考察、情景体验等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此外,就虚拟空间的特点来看,一方面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应该是互联互通的,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结合使得虚拟空间成为另一学习平

11、台,极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校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搜集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特征及优势,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弹性学习需要。未来的学生“学习场”在技术支持下是没有围墙的,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技术支持,学习就可以发生在教室里,而一些特殊情况下学习可以发生在家里。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作为线下学习的补充,站在农村偏远学校的立场上,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互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对于农村偏远学校来说,学校的教育资源受限,而相应虚拟空间的建设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虚拟空间在

12、搭建过程中,必然要完善管理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行为创造条件。在虚拟空间建设过程中,学校应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设施创设虚拟情境,增强学生体验与互动;以“三要素”和“五平台”为延伸,从信息高速公路、教育物联网、智慧教育软件方面做好基础网络建设,搭建教学公共服务平台、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学生学习服务平台和多元互动服务平台;未来虚拟空间中的课程不局限于在线课程,还应该包括在线授课的面对面课程,可以实现互动学习与合作学习。在线授课的面对面课程既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如学生不能到校学习等,又可以弥补在线课程的不足,即师生或生生之间不能面对面交流,学生只能对着

13、电子屏幕独自学习,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低段儿童的情况。二、重构“学习场”的实践路径“学习场”的分场域,即“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及“虚拟空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三大空间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学习场”真正为学生与教师所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面向未来的“完人”。重构“学习场”要考虑学校文化的培育,满足师生需求,结合课堂活动展开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设计,依托技术搭建虚拟空间,增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创新学校生态,为物理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一)基于学校文化的学习场构建路径面向未来的学校,“学习场”的建构要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理念及特色办学文化相伴而生。“学习场”的建构要基于学校

14、已有的文化和历史,结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地域特色。一些學校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或利用学校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或联动社区等,为学校特色“学习场”建构提供有力支撑,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堂和学校的知识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精神空间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建构积极的学校文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要对学生的个人成就和良好行为作出及时的表彰。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来白教师的肯定与关怀。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学校要建立价值观层面的学校规范,帮助

15、学生在课堂与学校中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学生应当明确所在学校和课堂的规则,有利于教师班级管理。在制定相关规则方面,学校不宜采取指令性的话语,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学生的发展诉求,以鼓励或引导式的话语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规范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在学校里面,学生不只是习得知识,还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并学习如何“做人”。因此,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发展基本的社交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等,通过社会情感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关心等品质,并积极管理自己的情绪,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学校文化层面,各学校可以依据教学安排等为学生和教师创造适当的时间,如每周五或每月的第一天等

16、,创造有趣的仪式和传统,补充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并享受愉快的在校时光。学校还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倾听来自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整个校园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最后,学校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的。因此,学校领导应与学生、教师、家长保持沟通与联系,听取反馈,意识到学校文化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并积极采取行动克服。(二)基于师生需求的学习场构建路径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场”的实际使用者,用户接受与使用意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6(358-367),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对“学习场”的接受度对“学习场”的实际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学习场”在建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师开展的课堂活动,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场”的建构应当根据“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中所指,未来学校将关注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