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现状及发展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2057517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腔现状及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腔现状及发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秦腔现状及发展 突围之路定西市秦腔剧团生存现状调查 :巩富强 ? 出自:戏里戏外唱人生 欣赏/评论:646/1 ? 日期:2022年3月22日 17:51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播送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鲁、 刚健的艺术风格流行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苦生存挣扎的精神

2、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大量渺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然而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泻,一个信息爆炸、消遣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到临,更加是20世纪九十年头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苦、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那么秦腔会不会逐

3、步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定西市秦剧团、陇西县秦剧团、通渭县秦剧团、漳县秦剧团的负责人、演员,也随机采访了个别县文化局负责人及片面戏迷。在六七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熟悉,我惊疑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我感动于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他们在窘境中心怀振兴秦腔艺术的梦想悄悄坚守的士气,我心酸于从事秦腔演出的临时工们不得温饱的艰苦生活状况,我哀伤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想看秦腔而不得的写满渴望的眼神?在这里,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所

4、思所想,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都来关注秦腔,为振兴秦腔而出谋划策。 回眸历史:秦声辉煌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鲁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沉重,仿佛凝结着摇天撼地的气力,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清澄。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大气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

5、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役、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清晰,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天性。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鲁、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诞性,表演唱做并佳,又有一套对比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爱好。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流行全国,创造了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

6、快速进展。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 般涌现,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创剧目不断搬上舞台,优秀艺术家脱颖而出,整个西北大地迷漫在豪迈奔放的秦腔浓浓的情韵中。 如今,说起那段好时光,大量秦腔表演艺术家和观众都有一种盛事不再的怅惘。曾在秦腔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43个春秋的定西市秦剧团副团长、导演党小平说起当年秦腔的红火场景时显得分外冲动,他说:“20世纪70年头,秦腔在定西周边地区演出分外红火,演职人员创新热心高涨,我们新排演的小刀会、铁路战士等剧目在兰州、西固等地演出时场场爆满,久演不衰;那时候,定西秦剧团还搜

7、集了一大批优秀艺术苗子。多年来,从定西市秦剧团走出去的雷通霞、孔桂玲、胡林唤、李志翔、康建海等出名演员早已有名全国,成为陕、甘、青秦腔界的骨干气力。因此,在甘肃秦腔界,只要一提起定西市秦剧团,梨园同行总会由衷地说:定西秦剧团是培养优秀演员的摇篮。”他顿了顿,无可奈何地说:“现在,创排剧目缺经费,演戏缺演员,只能用临时工,有限的财政拨款发工资都不够,更不用说置办设备了。”漳县秦剧团韩团长说,上世纪七、八十年头,我们团处境分外好,曾连续 6年被评为全地区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但现在,我们只能勉强维持。 直面现实:困难重重定西市现有市秦剧团和陇西、临洮、通渭、岷县、漳县、渭源等6个县

8、级秦剧团,在演出市场萎缩、经费紧缺、演职人才缺乏的窘境中,这些剧团苦苦地支撑着,由于这些秦腔人相信,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是西北人的精神支撑,它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只要坚守,秦腔就不会消亡,就会有振兴的一天。 窘境一:经费慌张,设备简陋,舞台艺术效果无从谈起 ? 我在走访中察觉,目前,制约剧团进展的瓶颈是经费紧缺。市秦剧团是全市秦腔演出团体中的龙头老大,市财政每年拨付95%的人头经费,约110万元左右,加上演出收入,一年有可支配经费120多万元,但照旧面临着经费捉襟见肘的难堪情况。据杜建军团长介绍,2022年剧团新班子上任时,账面上只有800元钱,下乡演出连2000元的经费都没有,只好向私

9、人借钱。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无钱购置设备,团里使用的设备、戏箱既简陋又破旧,当时演出务必的设备戏箱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头置办的,其中一些还是解放前戏剧班社留下来的,不少服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难以穿戴;一些乐器、道具不仅陈旧落后,而且个别因短缺不得不从外面借用;舞台表演必备的灯光、音响、雨雪机等设备破旧不堪,大多已不能使用。在“喇叭不响、灯光不亮”的处境下,不但不敢奢谈好的演出效果,往往连正常的演出也难以维持。现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财政每年拨付离退休人员和在职正式职工95%的人头经费,加上剧团现有的26名临时工的工资,仅人头经费就有很大的缺口,若将每年务必的戏箱、设备更新改造和正常

10、业务费用计算在内,每年资金缺口就更大,达30余万元。 市秦剧团如此,各县秦剧团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我们去通渭时是9月份,走进通渭县秦剧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萧条。刚下过雨的土院子泥泞冷清,几排土木布局的房子缺门少窗,破烂不堪。随意走进一间开着的门,屋子里狭小、湿冷,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条凳外,就是摆在墙角用来做饭的一个小煤油炉、锅碗瓢盆、半袋面粉和半袋洋芋,此外,别无余物。这是崔官余等四个临时工的宿舍。21岁的崔官余单纯而害臊,他是陕西戏校的毕业生,去年应聘来通渭秦剧团,每月只有300元钱。谈起生活状况,小崔有些哀伤,他说:“日子苦得很,每天吃洋芋面,一个月才能吃一顿肉,不敢买衣服,一套

11、运动服就能对付大半年,就这样300元钱还是不够花,需要家里资助,为 了俭约,我们四个人合伙吃。要是工资不按时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问他这样艰苦怎么还要坚持唱戏时,他说:“从小就学唱戏,除了唱戏,其它什么都不会,再说,真要离开舞台,心里还真割舍不下。”可能是女孩子爱美的天性,临时工陈丽的宿舍要相对感激一些,桌上摆着一瓶塑料花,墙上挂着一面写有“艺苑奇葩”的锦旗,锅里的洋芋菜汤还没有喝完。她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说,现在生活苦了点,但是只要坚持住,唱好了戏,成了名角,就有好日子了。我心里一动,这就是喜欢的气力,这就是秦腔的魅力。这些身处窘境而痴心不改的秦腔苗子,让我们看到了秦腔艺术的梦想。 ?在

12、苟成文团长的办公室里,说起剧团的现状,他显得很无奈。他说:“剧团现有正式职工15人、临时工21人,每年财政只拨付3个人的工资共3万多元,其他人的26万多元工资要靠演出收入来支付,剧团一年演出大约240场,每场400元左右,毛收入9.6万元,除去演出本金,只够发三、四个月工资,缺乏片面都是我贷款勉强发放的。现在9月份的工资还没有着落,我心里急得很,让娃娃们饿肚子,我怎么对得起大老远把孩子交到我手里的父母们啊。” 苟成文是个铁杆戏迷,在还没有成为团长前,他是一个书画装裱店的小老板,经过多年辛苦经营,他有了20多万元的积蓄。2022年9月,他怀着振兴通渭县秦剧团的雄心,接手承包了几乎瘫痪的县秦剧团。

13、刚开头时,他满怀信仰地跑省秦,要了些灯光、音响、桌凳等设备,自己又拿出15万元添置了戏箱,使剧团面貌焕然一新。但县剧团的戏源主要是庙会,通渭本地有八、九个业余剧团与县剧团抢饭吃,因此戏价上不去,一场只有400元左右甚至更低,演出收入根本保证不了工资。“现在为了发工资,我已贷了5万多元款,借遍了挚友,以致大量熟人见我都躲着,怕我借钱。现在我真的有些支撑不下去了。” 苟成文无奈地说。 与通渭县秦剧团相比,漳县秦剧团情况更加艰苦。漳县秦剧团与县文化馆比邻,与同是文化单位的文化馆牌子鲜亮的办公大楼相比,漳县秦剧团的牌子显得灰头土脸,丝毫引不起人的留神,若非专心搜寻,还真的很难找到,加之倒塌的围墙,院内

14、缺门少窗的土木布局的破房子,给人一种很破败的印象。漳县秦剧团韩团长说:“现在连这个院子也很快就不属于剧团了,最近已被拍卖掉了。”据韩团长介绍,漳县秦剧团5个正式职工的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临时人员的工资靠演出收入来支付。而漳县每年只有5台庙会,全靠外出演出增加收入,今年剧团下乡演出跑了11个县,演了250场戏,毛收入8万多元。要发工资,要添置些必要的设备,经费很慌张,没手段,今年只能将临时工工资改为天工资,有戏唱时就来唱戏,按天领工资,没戏唱时就回家种地或到别处去唱。 韩团长说,地方被卖掉后,剧团就没有了阵地,以后要演戏拍练时,临时工连个住处都没有。假设那样,漳县秦剧团真的就名存实亡了。 由于

15、全市秦腔演出团体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多数剧团连工资都无法保证,就更谈不上更新设备,添置戏箱了。演出时往往面临“灯光不亮、喇叭不响”的难堪状况。临洮县秦剧团经费拮据,无钱添置戏箱,演员只好穿着破旧的服装登台演出,演刘备东吴招亲的戏时,堂堂“刘皇叔”竟然穿着打着补丁的破旧袍子,舞台效果可想而知。 窘境二:人才匮乏、队伍不稳,缺乏精品剧目的固执支撑 剧团的兴旺,要靠在观众中立得住、叫得响的名角和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精品剧目的有力支撑。然而现实的处境是由于剧团现行体制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机制,一些优秀人才因工资待遇等问题而不断流失,加之老艺人的相继退休,且只退无补,使剧团演艺人员青黄不接,严重断档,只得聘用临时工以解燃眉之急,但临时工由于工资低,转正无望, 大量人有走心无守心,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和严重断档,严重制约着新创精品剧目的创排,大量剧团仅靠一些传统戏和折子戏支撑门面,勉强维持演出,给剧团 的生存和进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通渭县文化局总支书记、曾在通渭县秦剧团工作过17年且任正副团长10年之久的老艺人张国胜说起剧团的现状时显得特别焦虑。他说:“通渭县秦剧团自被苟团长承包以来,县财政每年只拨付3个人的人头费,其余13个人和21个临时工工资靠微薄的演出收入根本难以支付,大量人好演员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兰州唱茶园子来勉强维持生活,这难免会对正常演出造成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