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元决疑论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2057400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究元决疑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究元决疑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究元决疑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究元决疑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究元决疑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究元决疑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究元决疑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究元决疑论 究元决疑论 论曰,譬有亲族、戚党、友好,或乃陌路逢值之人,陷大忧恼病苦,那么我等必思如何将以慰解而后即安。又若获大园林,清妙殊胜,那么我等必思如何而将亲族、戚党、友好乃至逢值之人相共消遣而后乃快今举法喻人者,亦复如是。此世间者多忧、多恼、多病、多苦,而我所信唯法得解,那么我面值于人而欲贡其诚款,唯有说法。又此世间有种忧恼病苦最大最烈,不以乏少财宝事物而致,亦非其所得解。此义云何?此世间是大机要,是大怪异,我人遭处其间,可怕犹疑不得稳定而住。以是故,有圣智者究宣其义,而示理法,或少或多,或似或非,我人怀次若有所主,得暂稳定。积渐此少多似非暴露省察,

2、又滋疑怖;待更智人而示理法,如是常有嬗变。少慧之氓,蒙昧趋生,不识不知。有等机灵之伦,善能疑议思量,于尔世理法蔑视不取。于尔所时,旧执既失,胜义未获;忧惶烦扰,不得自拔。或生邪思邪见;或纵浪淫乐(远生想影录所谓苟为旦夕无聊之乐);或成狂易;或取自经(想影录所谓精神病之增多缘此,自杀者亦多)。如此者非财宝事物之所得解,唯法得解。此忧恼狂易,论者身所体验(辛亥之冬壬子之冬两度几取自杀);今我得解,如何面值其人而不为说法,使相悦以解,获大稳定?以是义故,我而面人,贡吾诚款, 唯有说法。然此法者是殊胜法,是超绝法,不如世间诸法易得诠说。我常发愿造论曰“新发心论”,阅稔不曾得成。而面人时,尤恐仓卒出口,

3、所明不逮所晦,以故怀抱笃念,终不宣吐;迨与违远,那么中心悢悢如负歉疚(吾于远生君实深抱此恨者也)。积恨如山,亟思一偿,因杂取诸家之说,乃及旧篇,先集此论。而其布局略同“新发心论”之所拟度,所谓佛学照实论与佛学便当论之二部。前者将以究宣元真,今命之曰“究元第一”。后者将以决行止之疑,今命曰“决疑其次”。世之所急,常在决疑。又智力劣故,不任究元,以是避讳玄谈,得少为足(如此者极多,民质君所译倭铿学亦其一)。且不管其所得为似为非。究理而先自画,如何得契宇宙之真?不异于立说之前,自暴其缺乏为据。欲得决疑,要先究元。述造论因缘竞。 究元第一佛学照实论 欲究元者,略有二途;一者性宗,一者相宗。性宗之义,求

4、于西土,唯法兰西人鲁滂博 士之为说,仿佛似之。吾旧见其说,曾以佛语为之诠释。今举旧稿,聊省撰构。 乙卯年楞严精舍日记云:“鲁滂博士(Le Bon,Gr.G-)造物质新论(The Evolution of Matter),余尚未备其书。阅东方杂志十二卷第四五号黄士恒译篇,最举大意。其词简约,不过万言,而其精深宏博,已可想见。为说本之甄验物质,而不期乃契佛旨。余深憾皈依三宝者多肤受盲从,不那么恣为矫乱论,概昧道真。不图鲁君貌离,乃能神合,得之惊喜。因摘原译,加以圈识,并附所见。鲁君举八那么为根本:(一)物质昔虽假定不灭, 而实那么其形成之原子由连续不绝之解体而渐归歼灭。(二)物质之变为非物质,其间

5、遂产出一种之物。 据从来科学看法,物体有重,而以太无重,二者如鸿沟;今兹所明,乃位于二者之间者。(三)物质常认为无自动力,故以为必加外力而始动。 然此说适得其反,盖物质为力之贮蓄所,初无待于供应,而自能消费之。(四)宇宙力之大片面,如电气冒热, 均由物质解体时所发散原子内之力而生者也。(五)力与物质同一物而异其形式。 物质者即原子内力之安定的形式,若光热电气为原子内力之担心定形式。(六)总之原子之解体与物质之变非物质, 不外力之定的形式变为不定的形式。凡物质皆如是不绝而变其力也。(七)适用于生物进化之原那么,亦可适用于原子。 化学的种族与生物的种族,均非不变者也。(八)力亦与其所从出之质同,

6、非不灭者。 鲁云:?原子者乃以太之涡动而形成者也。非物质之以太能变成岩石钢铁。?凡物质之坚 脆,由回转速度之缓急。?运动止,那么物质归于以太而歼灭。? 又云:?光者不过有哆嗦特性之以太之失平衡者,复其平那么灭。?宇宙之力以质力二者失 其平衡生,以复平灭。?又云:?物质有生命且亦感应。?物质化非物质者今所获有六种质,渐分解归于万物第一本体不成思议之以太者也。?物体因燃烧或其他方法而破坏,斯为变化, 而非灭;可由天平不减其分量验之,而所谓灭乃一切消散。? 又云:?此以太之涡动与由此而生之力如何而失其自性而消归于以太乎?如液中旋涡以失平遂哆嗦,放射周边,转瞬而歼灭于液中。?又云:?宇宙无休息,纵有休

7、息之所,非吾人所住之世界;而其间亦必无生物。死非休息也。?又总括之云:?一、翕聚其力于物质之形之下,二、其力复渐歼灭,此为一循环;几千万年更为新轮回。?(按此那么猜度之谈)”漱溟曰:鲁滂所谓第一本体不成思议之以太者,略当佛之如来藏或阿赖耶。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者是也,鲁君所获虽精,不能如佛穷了,此际亦未容细辨。以太涡动形成原子,而成此世界。此涡动即所谓猛然念起。何由而动,菩萨不能尽究,故鲁君亦莫能知莫能言也。世有问无明何自来者,此涡动便是无明,其何自那么非所得言。涡动不离以太,无明不离真心。涡动形成世界,心生种种法生。然虽成世界,犹是以大,故起信论云

8、:“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又云:“众生本来常住涅盘,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终究无得。”又云:“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无明灭,相续那么灭。”此相续即质力不灭之律。然涡动失那么质力随灭,故无明灭相续那么灭也。“然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那么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起信论)盖灭者谓质力之相续灭,而消归于以太,非以太灭。楞严云:“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般若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谓质碍,即此之物质。唯鲁君亦曰:“非物质之以太能变成岩石

9、钢铁。”又曰:“力与物质同一物而异其形式。”楞严正脉疏云:“权外多计性为空理,而不知内有空色相融。”又云:“深谈如来藏中浑涵未发色空融一如此。”鲁君亦可为能深谈者矣。 佛云:“厌生死苦,乐求涅盘”;又云:“生死长夜”。唯鲁君亦曰:“宇宙无休息,纵有休息之所,亦非吾人所住之世界,而其间亦必无生物。死非休息也。”此无休息即质力之变化,亦曰因果律,亦曰轮回。死本变化中事,不为逃免。出离此大苦海,唯修无生;相续相灭,乃曰出世间。世有游栖山林,自以为遁世者,非可为遁矣。然无明无始,无明非真,生灭真如了不相异,终究不增不灭。楞严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鲁君亦曰:“如液中旋涡以失 平,遂

10、哆嗦放射周边,转瞬而歼灭于液中。” 楞严克就根性,直指真心,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切世间诸全体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正脉疏云:“前言寂常妙明之心最亲切处现具根中,故克就根性(补注:根即Organ如眼耳鼻舌等),直指真心。 然虽近具根中而量周法界,遍为万法实体。”试问此除却以太尚有何物?印以鲁君之说,权位菩萨不须疑怖矣。更即其至显极明者明之。如受阴云:“又掌出故,合那么掌知,离那么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又如火光云:“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皆楞严经)夫此受阴何以不觉踪迹往来而有?火光何以不待日

11、镜和合而有?此非习知所谓以太者邪?即此以太便是的的真如法性,经文所谓“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者,取而审谛之,跃然可见。佛说固以鲁君之言而益明,而鲁君之所标举,更藉佛语证其不诬焉。 正脉疏又云:“凡小观物非心,权教谓物为妄,今悟全物皆心,纯真无妄也。”按此语可谓明显之至,“凡小观物非心”,即世俗见物实有,与此心对;“权教谓物为妄”,意指唯识之宗,亦即西土唯心家言;“全物皆心,纯真无妄”,乃释迦实教,法性宗是。西土那么唯鲁君仿佛得之。 此中所表是何种义?谓所究元者不离当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鲁君之所谓以太是也。复次相宗者,吾举三无性义。摘取三无性论及佛性

12、论:“一切 有为法,不出此分别(遍计所执性)依他(依他起性)两性。此两性既真实无相无生,由此理故,一切诸法同一无性。是故真实性(圆成实性)以无性为性。” “分别性者无有体相,但著名无义,世间于义中立名,凡夫执名分别义性,谓名即义性,此分别是虚妄执,此名及义两互为客故,由三义故,此理可知。一者先于名智不生如世所立名。若此名即是义体性者,未有名时即不应得义,既见未得名时先己得义;又若名即是义,得义之时即应得名;无此义故,故知是客。二者一义有多名,故若名即是义性,或为一物有多种名,随多名故应有多体,若随多名即有多体,那么相远法一处得立,此义证量所违;无此义故,故知是客。三者名不定故,若名即是义性,名

13、既不定,义体亦应不定;何以故?或此物名目于彼物, 故知名那么不定,物不如此;故知但是客。复次,汝言此名在于义中。云何在义?为在有义?为在无义?若在有义,前此难还成;若在无义,名义俱客。”(三无性论) “分别性由缘相名相应故得显现。”(佛性论)“由僻执熏习本识种子能生起依他性为未来果,此僻执即是分别性,能为未来依他因也。分别性是惑缘,依他正是惑体。此性不但以言说为体,言说必有所依故。若不依乱识品类名言得立,无有是处。若不尔所依品类既无 有,所说名言那么不得立。(柬于分别性)”(三无性论) “依他性缘执分别故得显现。依他性者有而不实,由乱识根境故是有,以非真如故不实。” (佛性论)兹更摘此土白衣章

14、炳麟建立宗教论之说依他性云: “其次自性,由第八阿赖邪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 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中略)赖邪唯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末那唯以自识见分缘阿赖邪以为相分,即此相分便执为我,或执为法,心不现行,境得常在,亦阿赖邪识无异。(因尔不得省知其妄)五识唯以自识见分缘色及空以为相分,心缘境起,非现行那么不相续,境依心起,非感觉那么无所存。而此五识对色及空不作色空等想。末那虽执赖邪以此为我以此为法,而无现行我法等想,赖邪虽缘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以为其境,而此数者各有自相,未尝更彼此属,其缘此自相者亦唯缘此自相种子,而

15、无现行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等想。此数识者非如意识之周遍计度执着名言也(因 无想故),即依此识而起见分相分二者,其境虽无,其相幻有,是为依他起自性。” 此中所表是何种义?谓所究元者唯是无性。唯此无性是其真实自性。分别性者但著名言,多能遮遣,唯依他性少智人所不能省。若离依他,便证圆成,自佛而后,乃得究宣。合前义言,所云周遍法界者,一切诸法同一无性之谓也。 二说既陈,缘得建立三种义:一者不成思议义,一者自然(Nature)轨那么不成得义,一者德行(Moral)轨那么不成得义。 不成思议义云何?谓所究元者以无性故,那么百不是:非色,非空,非自,非他,非内,非外,非能,非所,非体

16、,非用,非一,非异,非有,非无,非生,非灭,非断,分外,非来,非去,非因,非果。以周遍法界故,那么莫不是:即色,即空,乃至即因,即果。夫莫不是而百不是斯真十足者。世间凡百事物,皆为有时。盖“人心之思,历异始觉,故一言水必有其非水者,一言风草木必有其非风非草非木者,与之为对,而后可言可思。”(严译穆勒名学)若果为无对者,“那么其别既泯,其觉遂亡,觉且不能,何从思议?”(同上名学)以是故,如来常说不成思议,不成说,不成念,非邪见之所能思量,非凡情之所能计度。以是故,我常说凡夫究元,非藉正法(佛法)不得穷了。所以者何?亡其觉故,云何而得穷了?要待穷了,须得证得。世有英勇大心之士,不应甘于劣小也。 此不成思议义,西土明哲颇复知之:如康德所谓现象可知,物如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