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92036897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五其次单元检测试题 姓名:_ 分数:_ 一、根基学识(33分,每题3分) 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储(zh)粟 轻飏(yng) 流憩(q) 舸(k)舰迷津 B.熟稔(rn) 盘桓(hun) 懿(y)范 云销雨霁(j) C.帝阍(hn) 叨(do)陪 坳(o)堂 决(xu)起而飞 D.逋(b)慢 榆枋(fng) 洗(xin)马 终鲜(xin)兄弟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乃瞻衡(通“横”)宇 策扶老(指拐杖)以流憩 B.逮(及,至)奉圣朝

2、谁悲失路(比喻不得志)之人 C.夙遭闵凶(不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阻塞)者 D.彩(色调)彻区明 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3.以下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汤之问棘也是已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此小大之辩也 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A.引壶觞以自酌 控蛮荆而引瓯越 B.请息交以绝游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D.门虽设而常关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5.以下各句

3、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 1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问征夫以前路 D.欲苟顺私情,那么报告不许 6.以下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句:访风景于崇阿 A.遂见用于小邑 B.农人告余以春及 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7.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 A.乐琴书以消忧 B.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目吴会于云间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8.对以下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谨拜表以闻 奚以之九

4、万里而南为 以八千岁为春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耕植缺乏以自给 诸侯以惠爱为德 倚南窗以寄傲 A./ B. / C./ D. / 9.以下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诗人陶渊明发自内心的呼喊,它说明诗人归隐的理由就在于家里的田地无人拾掇,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喜欢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的人。 B.“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凄怆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意旨。 C.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其中“襟 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

5、句集中概括了滕王阁所处的雄伟地势。 D.庄子认为要达成“逍遥”之境,那么应“无所待”,这反映了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同时也是既无法解决社会冲突,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 10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何老师今年四十多岁挂零,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也抉择趁年轻再多带几届高中毕业生。 B武汉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战于2月底正式打响,城管部门积极响应,提出了“去除违法创办,构筑和谐家园”的口号。 C结果一位火炬手抵达位于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塔克希姆广场,并点燃圣火盆,这标志着伊斯坦布尔的火炬传递圆满终止。 D这名贪污受贿的局长经常在公开场合大谈廉政创办,努力

6、塑造自己廉洁奉公,真是欲盖弥彰。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贯穿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粮食安好问题。中国多年来 ,_,_,_,_, ,_。 实现了粮食供给从长期短缺到总量根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好战略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拼细作 在上世纪末突破5 亿吨大关 A. B. C.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每题3分)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2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

7、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展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头有了一个长足进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附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进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头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高明融合。 就大多

8、数人而言,一些有着根本温饱的市民阶层照旧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弥漫了美好憧憬和梦想。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大量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大量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成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进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根基是“观象取像”。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

9、、画创作的根基。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概括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根基上逐步建立和进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 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供给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谙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

10、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12以下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切实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表达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供给了修辞上的依据。 13以下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为

11、哪一项( )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表达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往往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进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由于汉字开头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14以下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 3 足进展的标志。 C中国的文字、书

12、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根基,可见中国古代文化更加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18 题。(19分)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满。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那么隐有道那么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自为。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黄昏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