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292029405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_高三物理教案_模板 教学目的: l、掌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 2、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掌管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重点: 掌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有效值的理解 教学打定: 幻灯片、交流发电机模型、演示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学识回想 (一)、交变电流: 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如图15-1所示(b)、(c)、(e)所示电流都属于交流,其中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叫正弦交流。如图(b)所示。

2、而(a)、(d)为直流其中(a)为恒定电流。 (二)、正弦交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1、产生:当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交流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即正弦交流。 规律:图象表示: 二、新课教学: 1、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 瞬时值:对应某一时刻的交流的值 用小写字母x 表示,e i u 峰值:即最大的瞬时值 有效值: 、意义:描述交流电做功或热效应的物理量 、定义:跟交流热效应相等的恒定电流的值叫做交流的有效值。 、正弦交流的有效值与峰值之间的关系是= I= U= 1 2 下一页 课题: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授课班级:高二(3、4、5、9) 执教人:徐军 授课时

3、间:2022年11月21日 一、教学目标 (一)学识目标 1、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纯熟地用来解决 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处境。 (二)才能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

4、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更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才能。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外电阻变更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理由,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观点。 二、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根基,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输送到正极,抑制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才干,

5、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议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扶助学生采纳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才能,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抉择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假设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作为电源,有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便当,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梦想作好演示测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熟悉,然

6、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谙这个图线 学生理应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梦想通过第五节的“斟酌与议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 结果陈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测验、查看,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

7、的作用。 (二)教具 学生测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照相机。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学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测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按以下步骤举行: 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16。 按课本图6-16,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

8、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展现亮堂、明显的烛焰的像。 请同学们查看,光屏上的像与物体对比是倒立还是正立?像与物体对比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查看完以后,教师讲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课本图6-17说明像是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会聚成的,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叫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这个像与平面镜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镜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着引导学生小坚固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

9、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再让学生做一次测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在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查看像是否依旧是倒立的?与上一次测验得到的像对比,大小有什么变化? 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查看像的处境是怎样变化? 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明显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查看像是否倒立。和物体对比,像的大小怎样? 测验查看终止,先让学生回复查看结果。教师再举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步靠近(或

10、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步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 2.讲解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我们做完测验得出结论了。现在就可以回复本课开头时提出的问题了。 出示照相机,教师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调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倒立、缩小的实像刚好成在胶片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被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化学药水冲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课本上图6-18的成像光路图。 3.简朴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 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

11、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理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 空机举行操作示范。讲解照相的全过程。 三、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重点内容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同时强调什么是“放大”、“缩小”、“变大”、“变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本金节课文后的练习1、2。 议论:给某同学照相时,要得到较大的像,该同学离镜头是远些还是近些?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8题前半题,第10题第1横行。 第八章 机械与人 福建晋江季延初级中学 贺乐平 第五节 科学探究:提高机械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 1、学识目标 (1)

12、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识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才能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查看、分析、对比、概括和应用学识解决问题的才能;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提高测验操作才能: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才能。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心,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彼此交流的素养。 二、测验器材 学生分组测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想-各种简朴机械 1 2 3 下一页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