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

上传人:天****步 文档编号:291671159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品德与生活(社会)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体会 “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导的首要任务,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载体和主渠道。正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谈点本人的短浅熟悉。 一、“眼高手低”,思于先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对学生系统地举行公民品德教导的课程,但目前学生在知行上普遍存在着确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其理由就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意义与教师教学思想的熟悉还存在“偏差”,有些品德科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持无所谓态度,对品德科

2、的备课只囿于应付检查,浮于外观等,为此,在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要“眼高手低”,思于先,“眼高”就是备课、讲课着眼点高,要着眼于思想教导的高要求,思想情感熏陶的深层次,着眼于学生怎样学会做人,教学创特色,上水平,着眼于全册教材的整体熟悉,“会当凌绝顶,览胜在其间。”“手低”即在备课时要因地制宜,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措施,以本为本,掌管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做人道理,教给学生道德判断的方法,探索做人的真谛。 二、扣线串珠,思在渗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根本内容。这是社会进展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做人的思想根基。所以,在教学中,应扣住这一主线

3、,串连如孝亲敬长、友爱同学、文明礼貌等这些做人最起码的根基道德行为模范的“珠子”,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有效地确保思想品德的教导效果,并对学生终身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扣好线,串好珠,做到:第一,渗透有心,要巩固渗透意识,巩固各个“珠子”渗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擅长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做人因素,充分发挥学科本身的思想品德的教导功能。其次,渗透得法,就是要做到结合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表达出学科的渗透魅力,一是适时地扩补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大胆对教材举行取舍,提高渗透效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人教版

4、,下同,三下)一课时,对第一个活动“我的生日”大胆作了取舍,由于农村孩子一般不举办生日活动,他以刚发生在本地的一件摩托车相碰而引起争执交通事故导入,让知道的学生说说当时围观群众是怎样评论的,从而懂得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想法不同,说法也就不同,接着又让这些学生换个角度说说自己的见解,引出课题,也让学生知道理应学会宽容的做人品质。二是把教会学生做人有机地渗透于道德熟悉的获取、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训练之中,渗透于学生的思想反应的信息中,并实时地抓获教导的契机,随机施教。 三、因势利导,思在激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要根据学生已掌管的学识水平和熟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

5、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和稳定道德熟悉。为此,第一,激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情境,采取别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留神力,使学生产生愉悦心情,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如教学我和我的小伙伴(一下),在导入新课时,开展“击鼓传花”的嬉戏,让学生在与伙伴的玩耍中体验伙伴间的友情和喜悦,在嬉戏中透露课文内容所蕴含的道理,这样的嬉戏导入,既调动起了学生的高兴心绪,又在喜悦中巩固了合群意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其次,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定向探究,使学生产生猛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斟酌,去探明课文内容所蕴含的道德熟悉。 四、因材施教,思有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但在教学中往往展现丰富、实用的教材内容与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存在“反差”,品德教学规律与实际教学过程之间存在“落差”,如重授知轻导行,重主导轻主体,重明理轻激情等。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顺应编者意图,做到以下三点,才能发挥其“教会学生做人”的作用。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