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291670358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及中特复习题含答案版 复习范围:重点复习每章后面的复习斟酌题,以及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以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考试题型: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简朴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简朴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推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熟悉自然界的本原和进展,但缺乏系统的、以测验为根基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供给了借口,

2、最终导致人类熟悉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十足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根基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简朴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查看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毕竟。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抑制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那么,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冲突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凭借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进展规律的根基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进展的价值和意义?

3、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进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熟悉存在到熟悉演化、从熟悉确定性到熟悉随机性、从熟悉简朴性到熟悉繁杂性、从熟悉线性到熟悉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熟悉论方面的进展。 3它提防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供给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布局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进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熟悉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表达人的本

4、质气力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熟悉狭义自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自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进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抑制了近代唯物主义的阅历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自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自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看法崇敬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那么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

5、自然界协调进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熟悉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进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扫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熟悉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进展和创办生态文明的理论根基。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熟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进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熟悉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自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进展和生态文明创办奠定了理论根基

6、。 其次,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熟悉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供给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进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供给了方法论根基;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供给了熟悉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领略进展方向和目标。 其次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7、?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气力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其次,工艺学在本质上透露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进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学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举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得志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阅

8、历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研发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气力的呈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 现代科学的体系布局由学科布局和学识布局组成 学科布局由根基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学识布局由科学

9、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布局表现展现代科学的进展过程,其中学科布局形成立体的架构,学识布局各要素渗透在学科布局相对应的要素之中。根基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学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 现代技术的体系布局由门类布局和形态布局组成 门类布局由测验技术、根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布局由阅历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学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布局表现展现代技术的进展过程,其中门类布局是立体的架构,形态布局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布局相对应的要素之中。测验技术、根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阅历技能、都使用工具机

10、器,都蕴涵了学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布局的研究说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进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全体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布局的生动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别致性等。 创造性思维更加提防规律思维与非规律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2.掌管系统科学和繁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

11、积极意义? 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头展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熟悉对象的物质布局、能量滚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研发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布局、功能、联系方式、进展趋势等等举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繁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恢复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斟酌结合起来。繁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繁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熟悉到事物进展的繁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繁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表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

12、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对付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由于“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歼灭对科学技术的资

13、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 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抑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举行伦理模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根基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那么加以模范。科学工举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举行人体测验和动物测验,理应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理应遵循确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那么,理应承受对社会、

14、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理应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更加的责任,模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养护服务。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科学是指以自然界为指向,由确定的科学学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而形成的文化体系。人文是指以伦理道德、哲学、文化艺术、宗教等社会领域为指向的文化体系。 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文化观念的撞击。这种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观念与宗教观念的冲突 科学进展需要人文文化作为它的成长的土壤。落后的人文文化压制科学的进展,这就形成了二者的冲突。当

15、宗教是强势文化,科学是弱势文化时,由于自然科学对宗教观念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于是,宗教对科学举行了压制。 2、科学活动与科学道德的冲突 科学活动是以自然界为对象、探索和研究自然界进展规律的熟悉活动。因此,认为科学不应受价值观念的影响,科学研究者要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举行查看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是,在人类历史的进展过程中,科学不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孤立举行的活动,从科学动机确实立、科研课题的选择到科学理论的评价和科研成果的运用,无不受到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模范,因此科学又有价值性。 3、现代科学与社会伦理的冲突 科学与人文冲突的根源在于它们之间的内在冲突。首先是科学与人的性质不同。科学是透露自然界进展的规律;人文是解释人的内心世界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科学与人文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客观性,而人文的评价标准是主观性。再者,科学的进展速度对比快,而人文作为社会意识心态,为了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其进展相对是一种滞后性。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