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1606617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根基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片面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其他各级各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性质抉择了其根基性地位。开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对比系统地掌管写作的根本理论和根基学识,熟谙写作的根本规律,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文章所务必具备的根基才能。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按导论、写作打定、写作过程、写作方式、文本要求、文本类型等几个方面为课程的根本框架。各片面既有侧重,更有联系,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的相关学识

2、予以阐述。课程将本着拓展学生视野,为写作活动指示路径的根本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张杰主编的根基写作为根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编制文字辅佐教材是为了辅佐学生自学,为学生供给写作的素材,并巩固写作兴趣。 (二)电视录像资源 录像教材为专题讲授型,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张杰教授主讲,主要以文字教材涉及的几个大专题为讲授核心,突出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强化学生写作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学习、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主教材的理解和熟悉。 (三)网上辅导 1在教学平台上开发教学辅导栏目,实时发布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辅导文章,定期刊载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2网上视频直播,讲解教学疑难问题。 3利用BBS议论板举行网上议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4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举行解答,对学生举行个别辅导。 (四)直播课堂 根据教学处境安置,通过教导电视台播出,争取利用双向视频直播。 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 教学媒体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时间安置 1 文字主教材 电视录像资源 网上视频直播 网上辅导 系统介绍教学内容 写作专题及教学重点 介绍教学要求重点等 指导分析 教学大纲的概括化 扶助学生消化教材 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开拓学生视野 36周 电视播放 生动

4、安置 生动安置 教 学 内 容 导论 写作打定 写作过程 写作方式 文本要求 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一览表 使用 媒 体 文字教材 IP电视 网上辅导 其它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本类型 四、教学建议 (一)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专科阶段后续课程应用写作、本科阶段的写作专题等。 (二)“写作根基”课程虽然涉及写作的根基理论,但必要的写作实践和阅 读大量经典作品却是务必的和经常的。 其次片面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论 A、教学要求 1、了解写作的本质。 2、掌管写作的根本规律。

5、3、把握写作修养的根本内容。 4、了解构成写作才能的主要环节。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写作的本质和规律 一、写作本质:1、写作的一般属性;2、写作的特殊属性。 二、写作规律:1、写作转化律;2、写作整合律;3、写作通变律。 2 其次节 写的修养和才能 一、写的修养:1、阅历修养;2、学识修养;3、思想修养。 二、写的才能:1、摄取才能;2、转化才能;3、表达才能。 C、重点难点 1、写的修养和才能。 2、写的转化才能。 D、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正确熟悉写作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重点放在对特殊属性的把握上。 2、结合对写作本质的熟悉,组织学生写一篇回想自己的写作或阅读阅历的作文,加深对写作本质

6、,如创造性、交流性等的熟悉。 3、组织学生选择转化律、整合律或通变律中某项内容,例如写作活动中需要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合自己的写作阅历,写一篇作文,加深对写作规律的熟悉。 4、结合“写的修养”的学习,布置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诞生记等书籍,也可让学生自己结合中外文学史课程的学习,选择题目作文,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小议文品与人品? 5、教学中应更加重视三种才能的综合培养问题,尤以转化(思维)才能的培养最为关键。 其次章 言之有物材料和思想 A、教学要求 1、熟悉“言之有物”的含义及对写作的意义。 2、把握“材料”概念的含义,充分熟悉原始材料积累的重要意义,掌管分析和综合材料的方法,擅长选择

7、典型性的材料。 3、把握“思想”概念的含义,掌管形成文章思想的运思方法,并能够有效地提炼文章思想。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文章的材料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1、材料的含义;2、材料的作用。 二、材料的分析与综合:1、材料的分析;2、材料的综合。 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1、广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2狭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 其次节 文章的思想 一、思想的含义与作用:1、思想的含义;2、思想的作用。 二、形成文章思想的方法:1、归纳概括法;2、主客遇合法;3、纵横对比法。 三、思想的提炼及要求:1、提炼思想的途径;2、文章思想的要求。 C、重点难点 1、重点:材料的选择、思想的提炼。 2、难点:切实把

8、握材料与思想的统一关系。 3 D、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对广义“材料”概念重要性的熟悉和把握。 2、结合“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的学习,组织学生举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3、结合“形成文章思想的方法”的学习,组织学生举行单项的,如归纳概括法,或多项的写作训练。 4、根据教材上提出的思想提炼的三种途径,组织学生举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第三章 言之有序布局 A、教学要求 1、熟悉“言之有序”的含义及对写作的意义。 2、把握“布局”概念的含义,掌管布局安置的根本原那么。 3、把握布局安置的几个根本环节。 4、能够从“言之有序”的角度分析写作中布局安置的成败及其理由。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布局的含义及原那么

9、一、布局的含义:1、布局概念;2、布局在写作中的作用。 二、布局安置的原那么:1、布局安置要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2、布局安置要按照文章内容 表现需要;3、布局安置要具有确定的审美效果。 其次节 布局安置的艺术手法 一、分合与曲直:1、分合;2、曲直。 二、疏密与虚实:1、疏密;2、虚实。 三、抑扬与张弛:1、抑扬;2、张弛。 第三节 布局安置的主要环节 一、层次与段落:1、层次与段落的含义;2、层次与段落安置的原那么;3、层次安置的方式。 二、过渡与照应:1、过渡的含义与方式;2、照应的含义与方式。 三、开头与结尾:1、开头的作用与方式;2、结尾的作用与方式。 C、重点难点 1、重点:布局安

10、置的主要环节。 2、难点:切实把握布局安置的几个主要环节之间的统一关系。 D、教学建议 1、选择在布局安置方面具有典范意义的文章供给给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布局安置根本原那么的理解。 2、让学生从自己阅读过的优秀文章中选择一篇,结合“布局安置的艺术手法”中的相关内容,选择一个角度,如抑扬与张弛,写一篇赏析性的读后感。 3、根据教材对布局安置几个主要环节的介绍,组织学生对自己写作的文章或阅读过的文章,就其布局安置方面的成败得失举行分析,从中吸取阅历或教训。 4 第四章 言之有文(上)语言 A、教学要求 1、熟悉“言之有文”的含义及对写作的意义。 2、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角度熟悉语言与思维的

11、相互关系。 3、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根本特征。 4、能够赏析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思维与语言 一、思维与语言的一般特征:1、思维的一般特征;2、语言的一般特征。 二、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1、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联系;2、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识别。 三、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根本原那么: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2、正确运用语言规律。 其次节 书面语言表达的根本特征 一、切实:1、要留神辨析词义;2、要留神区分词的褒贬色调;3、要留神掌管词的搭配关系。 二、畅达:1、造句要符合语法和规律;2、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 三、干脆:1、要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写;2、尽量用最干脆的

12、形式表达意思。 第三节 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一、声韵美与辞藻美:1、声韵美;2、辞藻美。 二、感性美与理性美:1、感性美;2、理性美。 三、简朴美与绮丽美:1、简朴美;2、绮丽美。 C、重点难点 1、重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难点:语言才能的提高有助于思维才能的提高。 D、教学建议 1、可以向学生推举思维与语言方面的优秀教材,让学生了解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2、“书面语言表达的根本特征”一节的学习,应与现代汉语课相关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 3、讲授“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一节时,应强调要在适应内容表达需要的根基之上追求文采之美,而不成以为形式而形式,单纯追求所谓的文采之美。 4、可以为学生供给一些能够表达不同的文采之美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供给的相关学识举行赏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 言之有文(下)表达方式和表现技法 A、教学要求 1、掌管“表达方式”的概念。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掌管表达、描写、说明、探讨、抒情的根本特征。 3、掌管“表现技法”的概念。 4、从表现技法的角度掌管表达、描写、说明、探讨、抒情的一些根本运用技巧。 5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