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1354981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第15篇曹刿论战3300字 第15篇 曹刿论战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又何间焉 间:参与(2)肉食者鄙 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3)衣食所安 安:养(4)对曰 对:回答(5)何以战 以:用、凭、靠(6)弗敢专也 专:个人专有(7)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9)弗敢加也 加:虚报(10)小大之狱 狱:案件(11)虽不能察 察:明察(12)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13)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14)彼竭我盈 盈: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15)齐师伐我 师:军队(16)肉食者鄙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

2、位高禄厚的人(17)必以信 信:诚实、可信(18)必以情 情:实情判断(19)忠之属也 属:本分,职分(20)遂逐齐师 遂:就,于是 逐:追赶,追击(21)一鼓作气 作:振作(22)再而衰 再:第二次(23)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24)望其旗靡 靡:倒下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通遍,意思遍及,普遍3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1今义:为革命事业献身(3)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4)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5)齐师伐我 古义:进攻 今义:砍伐4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 原因故逐之 所以(2)从:民弗从也 服

3、从、顺从战则请从 跟随(3)其:其乡人曰 他的,指曹刿公问其故 其中的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军5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神弗福也 福,在文中意思为赐福、保佑公将鼓之 鼓,在文中意思为击鼓进军二、成语积累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三、名句积累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关键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

4、呢?”3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4(2014宁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5既克,公问其故。战胜齐军之后,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6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 2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五、文意理解1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5、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见解。不多余。这一段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4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

6、现的可能。(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5你对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 “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6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政治上: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六、文章中心概

7、括本文以曹刿与鲁庄公的谈话为主要内容,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以及长勺之战的经过,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名校模拟与名师预测(2015河北名师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各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

8、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注释】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期:约定时日。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济:过河。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迨:趁着。既:尽,完了。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战胜(攻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击鼓进军(或“击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9、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点拨:此题考查虚词的辨析。A、B、D三项均为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

10、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以何取胜。因此,鲁庄公“鄙”。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述人物及其事件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鲁庄公的鄙与不鄙,都要找到充分的理由去证明,即能自圆其说。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段中两个“未可”、两个“可矣”与【乙】段中的两个“不可”形成

11、鲜明对比:一个是礼贤下士、虚心求教;一个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是造成一胜一败的主要原因。4第二篇:【聚焦中考】20xx届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文学 700字知识清单五 文学、文体常识1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风骚”: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代指文学才华。2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

12、喾、唐尧、虞舜3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4古代常见文体(1)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多记叙事件。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爱莲说马说黄生借书说。(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字多是押韵的。如陋室铭。(4)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5)传:古代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柳先生传。(6)对:即对策,古代臣子针对帝王的提问陈述自己的见解的文体。如隆中对。1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