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1353319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甲状腺肿瘤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甲状腺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45例,女75例,男女之比为1:1.67,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年龄1775岁,平均43.5岁,其中1720岁6例占5%,2160岁105例,占87.5%,6175岁9例,占7.5%。本组甲状肿瘤发生于左叶34例,占28.3%,发生于右叶61例,占50.8,两叶均出现者11例,占9.2%,发生于甲状腺峡部14例,占11.7%。全部患者中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其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12例,有脑梗死病史者10例。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于术中或术后取病理活检,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

2、埋,切片厚度4mm,快速HE染色,置于镜下观察,同时收集患者的详细的临床资料,结合病理与临床表现分析。2结果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67,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发病年龄方面2060岁发病105例占87.5%,为该病的高发年龄段,良性肿瘤107例,恶性肿瘤13例,良性肿瘤多为多发性结节,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平均直径为3.5cm,恶性肿瘤为孤立结节或多个结节,多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癌肿直径为2.57.8cm。病理表现:良性肿瘤多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体甲状腺体积增大,平均直径为3.5cm,切面见大小不等的结节,包膜完整,内有囊腔形成,囊壁较薄,囊腔大小不等,内见棕褐色粘稠物质,中央部分有出血坏死和(

3、或)钙化。镜下可见甲状腺正常结构消失,结节内滤泡大小不一致,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膜厚薄不均,结节内可见出血、囊性变,纤维化、钙化。结节外甲状腺组织无压迫萎缩。恶性肿瘤常为孤立或多发结节,质硬,本组大多为乳头状癌,单发病灶,大小不等,为实质硬结节,无包膜或只有部分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鱼肉状,部分癌组织表面呈颗粒状突起,可见葡萄族样的乳头状物突入囊腔。镜检可见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乳头大小不等、长短不一,按大小分枝情况分为I、和级乳头状腺癌,癌细胞核大而苍白,染色质稀少呈细颗粒状均匀地分布在核内而形成“毛玻璃样核”,分布在乳头间及瘤细胞的纤维间隔内,HE染色呈深蓝色或黑色。本组1例恶性未分化癌

4、,为梭形细胞癌,镜下见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细胞,核分裂相多见。3讨论甲状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甲状腺良性肿瘤主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约占甲状腺疾病的60%。以女性为多,据国内资料统计,女性与男性之比为3:1。发病年龄多在甲状腺功能活跃时期发病,即2040岁为多,40岁以后发病逐渐下降。良性甲状腺瘤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肿块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个别肿块大者可压迫气管,使气管、食管移位。有时因肿块内出血,瘤体会突然增大,伴有局部胀痛。甲状腺恶性肿瘤包括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腺癌约占75%;滤泡状癌约占10%15%;髓样癌约占

5、3%10%;未分化癌约占5%10%。)、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单独原发于甲状腺者极少,常为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以及罕见的转移癌、甲状腺肉瘤等其他原发恶性肿瘤。恶性甲状腺瘤患者常有颈部胀痛、紧迫感等不适感。肿块一般质硬,不规则,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部分患者早期伴颈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面部潮红、腹泻(1日10余次,水样泻,便前常有腹痛和急迫感,但无脓血便)。肿块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障碍等。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的鉴别有以下几点:儿童或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而甲状腺腺瘤多发生在4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甲状腺癌结节表面不平,质地较硬,吞咽时活动度

6、小,且在短期内生长较快。有时虽然甲状腺内结节较小,但可扪及同侧颈部有肿大淋巴结。甲状腺腺瘤表面光滑,质地较软,吞咽时上下活动度大,生长缓慢,多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碘131扫描或核素照像甲状腺癌多表现为冷结节,而甲状腺腺瘤可表现为温结节、凉结节或冷结节。且冷结节B超检查多为囊性表现。手术中可见甲状腺癌没有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浸润表现,而甲状腺腺瘤多有完整包膜,周围甲状腺组织正常。本组3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4.6岁)、7例女性患者颈部结节质硬,大小不等,表面有颗粒状突起,镜检显示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并出现“毛玻璃样核”,最终均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此外甲状腺乳头腺瘤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临床虽然

7、少见,但两者病情预后完全不同应予以重视,两者均生长速度缓慢,包膜完整,活动度均良好,均有毛玻璃状核及核沟,均存在囊性变。甲状腺乳头状瘤有乳头结构,无核内包涵体及砂粒体,常无间质硬化,无浸润性生长及淋巴结转移;而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无)乳头状结构,有核内包涵体及砂粒体,常存在间质硬化现象,有浸润性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现象。综上所述在甲状腺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应注意肿瘤在地方区域的发病规律,并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做出正确诊断,此外状腺瘤与甲状腺癌的治疗及预后完全不同,要严格把握肿瘤的病理特征,多处取材,仔细阅片找出主要特征做出鉴别诊断。第二篇:副肿瘤综合征临床 2000字副肿瘤综合征临床【1】【摘要】 目的:

8、了解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出现副肿瘤症状后才发现肿瘤,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类型有周围神经损害占7例(58.3%),肌无力综合征2例(16.7%),亚急性小脑变性1例(8.3%),边缘叶脑炎1例(8.3%),皮肌炎1例(8.3%)。结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误诊,临床早期确诊对于隐匿肿瘤的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关键词】 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ic Syndrome)是在某些恶性肿瘤患者体内,肿瘤未转移的情况下引起的远隔自身器官功能的异

9、常改变。可影响到体内的许多器官和组织,如内分泌、神经肌肉、结缔组织、血液系统和血管,导致相应器官组织异常改变 ,发生在神经系统如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称之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NPS)。其发生率较低,但由此综合征所造成的损害而出现的临床表现较肿瘤本身更早,也可更为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对此综合征要高度重视。从2005年3月2008年12月 我科收治的副肿瘤综合征(PNS)12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52岁76岁。其中10例首诊神经内科,1例首诊于消化科,另1例首诊于眼科后转入我科,起病至诊断时间5 d60 d。1.2 起病方式

10、急性起病1例,其余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本组患者神经科症状均在肿瘤症状发生之前,其中3例发现有肿瘤转移。1.3 临床表现周围神经损害占7例(58.3%),肌无力综合征2例(16.7%),亚急性小脑变性1例(8.3%),边缘叶脑炎1例(8.3%),皮肌炎1例(8.3%)。7例周围神经病中,多颅神经损害5例,表现为动眼神经损害,外展神经损害及后组颅神经损害,曾误诊为格林-巴利及脑干梗死,后经胸部CT及腹部B证实为肺癌和前列腺癌,另2例表现双下肢麻木无力疼痛,查体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低四肢远端感觉减退,肌电图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肌无力综合征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行走困难,活动耐力下降,有晨轻

11、暮重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波幅递增。其中1例曾误诊为重症肌无力,溴吡斯的明有一定疗效,1月后发现肿瘤。表现为亚急性小脑变性的患者1例, ,表现眩晕、呕吐,查体:眼震(+),指鼻不稳,跟膝胫试验(+),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50个,淋巴细胞83%,糖3.7 mmol/L,氯化物116 mmol/L,蛋白690 mg/dL,误诊为小脑炎,予抗病毒治疗无好转,进行性加重,全身检查发现肝癌。边缘叶脑炎1例,急性起病,表现为头痛,记忆力差,智能减退,胡言乱语,做颅脑MRI显示双侧海马区脱髓鞘改变,考虑脑病,予激素及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病情有好转,20 d后再进一步加重,智

12、能进行性减退,并出现肌无力综合征,全身检查发现淋巴瘤。多发性肌炎1例,表现为亚急性起病,肌肉疼痛,近端肌肉无力和萎缩,CPK增高,诊断为多发肌炎,出院5个月发现卵巢癌。1.4 肿瘤来源肺癌8例(66.7%),肝癌1例(8.3%),淋巴瘤1例(8.3%),前列腺癌1例(8.3%),卵巢癌1例(8.3%),其中9例经细胞及病理学证实,其余均经CT证实。2 结果在明确肿瘤病灶后,有9例行手术或放疗、化疗,治疗后2例神经系统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或症状稳定,1例基本治愈,2例效果欠佳。5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自动出院,12例定期随访半年后,死亡4例。早期误诊情况:本组病例中1例误诊为重症肌无力,7例周围神经

13、病误诊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3 讨论PNS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恶性肿瘤引起的营养障碍;(2)肿瘤分泌异常激素样物质,干扰神经组织的正常代谢引起病变;(3)肿瘤某些成分引起自身免疫反应,造成神经系统损害;(4)癌肿患者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继发病毒感染1。PNS可影响神经系统任何一个部位,大脑、小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均可受累。主要见于小细胞肺癌、妇科肿瘤、乳腺癌、淋巴瘤(霍奇金病)等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不同肿瘤类型有不同,支气管肺癌、卵巢癌的发病率较高。诊断PNS可发生在肿瘤发现之前、之后或与之同时发生,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目前诊断主要依赖病史及MRI、肌电图及神经系统自身抗体的检测等辅助检查。肿瘤抗原和正常神经系统抗原导致的交叉免疫反应是致病的重要因素24,对有PNS症状的患者检测其脑脊液和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anti-Hu抗体、anti-Ri抗体、anti-CV2抗体被认为与PNS发病有确定相关性4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