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91347271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论文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的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上的障碍。针对其制约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创新意识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而解决农业经济深层次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应用科技创新这一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

2、强大的动力。1 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孀趴蒲际醯姆挂约肮家政府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发展现代化农业体系,应用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各农村地区根据其资源分配和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相应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解决。1.1农业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1.1.1产业化和机械化的加快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数量也不断增加,从原来的小型个体承包逐步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完善。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在20002006年间增加了132%,龙头产业的发展则

3、更为迅速。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更是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如水稻收割机、自动插秧机以及与农具相配套的大中型拖拉机等农机产品的上市,大大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水平和农业操作的效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在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后,不管是农业的产业化规模还是作业的效率,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1.2化学和生物技术的推进学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药在研发中不断地改进,使其对害虫的针对性更强,而在农产品中的残余量则大幅度地下降,既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又降低了害虫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而在化肥的使用中,也充分考虑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单靠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已不再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

4、前更多的是需要探索如何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1.2农业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1.2.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际踅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依靠技术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1)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科技成果的研发。而从目前的现状看,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各项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农民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使用科技成果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农民是成果的主要使用者,而如今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其对创新成果的购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1.2.2

5、农业创新意识薄弱葱乱馐妒谴葱鲁晒的研发、推广和使用的前提。政府需要创新意识,才能督促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宣传;农民需要创新意识,才能主动学习了解创新技术和成果,接受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变化。而根据现有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政府并没有对农业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多数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仍习惯性地从事着传统型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导致的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偏低。1.2.3创新成果推广转化不足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通过推广和转化完成的,但目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主观角度观察,首先出现的问题是专业推广人才的匮乏,服务质量不高导致

6、的推广效果差。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数目少,不能满足科技推广的需求,而且多数从事人员素质偏低,已经不再适应目前推广形式的发展要求。2 农业科技创新对策与措施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府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对建立和健全创新投资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督促企业与农民的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对于科技创新人员予以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保证研发者对农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农业科研机构按照相应需求从农业工程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稳定的经费补助,以此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其真正用到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上。此外,由于农业科技创新

7、存在风险,故需要从财政、税收等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民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对科技创新的研发和推广。政府有选择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推动,做到点面结合,对于开发重要科研成果的企业实施相应的资助和税收减免政策,充分体现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第二篇: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1600字在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它不仅能够使各种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更加简便,还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1存

8、在的主要问题1.1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特别是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现代化农业建设,全国各地都在建设新农村,这让很多农民都认识到了先进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所要花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是非常高的,这让部分地方政府和农民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划算的,还是要坚持“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进行农业生产。这样,就导致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1.2农业信息利用率低要想使

9、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进行,首先要保证农民能够有效利用农业信息,因为最终运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始终还是农民。但是,在我国,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很多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接触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信息时,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1.3缺少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对各行各业来说,关键就是科学技术人才的比拼,这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水平过硬、综合素质够高、实际工作能力够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指导,那么,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会非常缓慢。目前,遇到的

10、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很多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技术不过硬,不能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2落实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2.1优化职能机构,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要想落实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就需建立一个非常规范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之后才能更好地传播和完善农业信息。这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全国知名的农业生产专家,以及各大信息服务机构和全国各地的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从而建立起这样一个平台。建立这个平台,不仅能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指导,还能不断宣传农业生产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及其优势,进而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业信息

11、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实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2.2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为了使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需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的利用率通过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来实现。由于很多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够高,不能很好地理解信息化建设,所以,可以通过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来帮助他们了解相关内容。另外,可以邀请各村的负责人到项目基地参观和学习,项目基地的技术人员可以当面指导教学,并解决各村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2.3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执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还是农民,所以,要不断地提高农民的技能,这样,他们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

12、利用信息技术,以保证农业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要不断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了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应由我国权威的专家培训和考核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为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只有考核通过者才能上岗工作,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监督,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3结束语总而言之,未来,农业发展将会由传统的机械化农业向信息化农业发展,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收入,使农业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发展。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所以,需要政府与农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积极配合,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农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