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290813930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 【摘要】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有: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教师包办了,该学生思考的教师讲解了,教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看似高效实则低效,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背离。本文则从“兴趣”、“方法”和“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关键词】高效;心愉悦;课堂【Abstract】Besubjectedtotheteachingideaoftraditionforlongtimewithshouldtryeducationofinf

2、luence,theclassroomteachingusuallypayattentiontoateacherofpredominancefunction,butneglectthestudentscorpusfunction.Theconcretebodyisexisting:Ontheclassroomshouldstudentoperationoftheteacherbefullyresponsiblefor,shouldstudentthinkingoftheteacherexplainedindetail,theteachercontractedforastudentofstudy

3、activity,theclassroomteachingseeefficientlysolidloweffect,andseveritytiestudentstudyofactiveandcreatesex,alsomutuallydeviatefromwiththetargetof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histextisfrominterest,methodandleading3toelaboratehowtosetupefficiently,dulcifyofmathematicsclassroom.【Keywords】Efficiently

4、;Theheartdulcify;Classroom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有: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包办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看似高效实则低效,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背离。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构建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呢?1培养兴趣,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

5、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如课堂开始环节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际生活情境”“设问情境”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动力。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授课艺术。通过授课的艺术性、趣味性,配合教师的形象、趣味的体态语揭示数学教材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愉悦地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多关注课堂中的弱势学生,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增强学习的兴趣。课外要有意识的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如与学生谈心,共

6、同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教会方法,指导策略“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形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操作实践、迁移类推、发现、尝试、验证等方法。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和策略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主要通过用有序的方法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7、有序的思维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你能用有序的方法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吗?(学生独立数,不一会儿学生举手发言。)生1:我数出3个长方形。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生1:一个一个的数就有3个。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有6个。我先一个一个的数有3个,再两个两个合在一起数有2个,最大的有一个,所以一共有6个。师:这样数行吗?有多少同学和他的方法一样,请举手?(初步统计、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实际情况)师:其他同学听懂了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我是这样数的,按照顺序,从左往右一个一个数,也是6个长方形。生4:老师,我发现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

8、数,就不会数错或数漏了。(师生共同小结:明确用有序的方法数,可以很好的解决数图形中的数学问题?)2、试一试:数一数有多少个长方形?生1:我数好了,一共有15个长方形。(其余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在交流与反馈后我表扬了一下学生。这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也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数这些图形”,于是我请他发言。)生2: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的底边也是一条线段,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就可以知道对应有多少个长方形。生3:对呀!这样也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计算:54321=15(个)师:你们能认真思考,并能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棒!3适时引导,巧妙点拨课堂教学要想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师必须

9、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事实上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突发的难题或课堂随机生成的资源,往往给教师形成难题,但如果教师能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则可以转化成非常精彩的课堂,也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一次次的碰撞和对话激辩中得到升华。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4页数学游戏中有一道题“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出示这道题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用学具棒摆一摆。由于三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所以学生就通过“观察”“摆小棒”和“数方格”的方法找出了长16厘米宽1厘米,长8厘米宽2厘

10、米的长方形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这3种图形,经过交流和讨论大家发现这几种图形的面积相等而周长却不相等。这时,我观察到一个学生仍然在那不停地摆小棒,便走过去问他,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个学生挠了挠头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可以不用摆小棒,不数方格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摆小棒和数方格太慢了。”听了他的话我很惊奇,便请他说说他的发现。这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我发现要找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只需要找几几=16的数就可以,于是我就找到116=16,28=16,44=16三种方法。”紧接着他的话就更让我惊讶,他说如果不考虑整格数的话,我还可以找到更多,例如:200.8=16,并且我用这种方法找到的图形的面积

11、也都是16平方厘米而它们的周长是不相等的。此时他的发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课前预设,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用他的方法去解决这道题究竟行不行。这时教室里一片热烈的讨论声,学习气氛空前的活跃,学生纷纷用他的方法去进行验证。一个学生是这样验证的,以面积为20平方厘米为例,可以找到长20厘米宽1厘米,长10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4厘米三种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而周长分别是42厘米、24厘米和18厘米。等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验证之后,我才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种方法行不行?”学生说行,并且经过大家的讨论,给这种方法命名为“找因数法”。再如: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估计费用

12、”一课,教学时有两位学生在汇报淘气购物费用的估算方法时,就提出了我课堂预设之外的方法。生1说:“我把16元、13元、8元、23元、6元、3元都看作20元”很明显这位学生的估算方法是不合理的,我及时否定了他。紧接着生2说:“我把16元、13元、8元、23元、6元、3元都看作10元”。我当时想也没想就问学生:“你们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学生说“不合理”,等于间接否定了他。应该说生2的发言是极好的课堂随机生成的资源,但作为教师的我却拘泥于教材中提到的“凑整法、凑十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等方法,没能及时、正确的应对。课后我又问了他,他说:“我把钱多的补给钱少的,这样它们都接近10元”。我想如果当时能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那么“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就出现了,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的终身遗憾。总而言之,追求高效、愉悦的数学课堂是每位教师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只有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