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

上传人:精****源 文档编号:290807875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哲学引论》第7章知识要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2 哲学引论第七章知识要点第七章当代哲学所谓当代哲学,主要是指哲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或最新形态。由于居于20世纪主流的分析哲学发展的日趋式微,导致西方哲学不断分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形态;同时,中国哲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建立了比较新的理论体系。这些思潮的发展,已经并且还将对当代文明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这里介绍和分析的,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即解释学、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一节解释学从总的方面来说,解释学的工作就是从一个世界转换到另一个世界,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在古希腊的理论体系中,解释学就是一门关于理解

2、、翻译、解释的学问,即关于“寓意解释”的理论;在中世纪,解释学主要作为对圣经进行诠释的神学解释学而存在;当代哲学解释学则以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哲学解释学的面貌出现。一、狄尔泰1精神客观化与文化语境。(1)精神的客观化,是指对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的精神把握。(2)精神的各种客观化又有别于自然对象或自然过程,它们是区分人文性的东西与科学性的东西的基础。(3)精神客观化引导出“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4)人的本能性存在以及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都要受到文化的制约。2历史性与传统。(1)意识记忆与历史记载。一方面,人的意识及与之伴随的记忆,其累计效果回影响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个

3、人记忆借助交流活动形成历史记载,构成生存系统。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 - - - - - - - - - 2 / 12 (2)历史记载与知识来源。我们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有两个来源:内在经验与交往。通过这样的知识来源,通过合理地使用“解释”的方法,人文科学同样可以达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性。(3)文本解释与精神传统。在一般解释学中,通过对宗教传统、习俗、神话等的解释,人生的幸福、归宿、自由意志等尘世中的价值获得确认;解释不仅包括常识意义的语

4、法分析和文体分析,还包括心理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人文学者的工作,与其说是类似于物理学或化学,毋宁说是更类似于文学的解释或法律的解释。3解释的历史性与整体性。(1)因果性是“境况”解释的法则。(2)因果性的法则不应妨碍创造性的生成。(3)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到解释者的观点和被解释的主体的观点。(4)人文科学的意义就在于,“解释和说明人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以及揭示人所钟爱的观念是什么,继承的传统是什么?”二、伽达默尔1解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事业。(1)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2)理解所以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是因为,任何理解活动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是以“

5、前理解”为基础的。(3)哲学解释学的任务,就是探究人的一切理解活动之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2艺术经验中的真理。(1)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只在艺术作品本身,也不在于它与原型或所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其真正的存在只在于它的展现过程。(2)艺术作品只有在展现过程中,才能被理解、被解释,因而才能获得意义。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 - - - 3 / 12 (3)艺术的真理和意义也是永远无法穷尽的,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一个无

6、限的过程。3历史科学中的真理。(1)精神科学的本性就在于历史性,这种历史性赋予了解释学的普遍意义。(2)真正的历史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象,而是在具体关系中体现的特定历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通的统一体或统一关系。(3)历史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4历史就是“效果历史”。(1)对历史所作的主观理解同时也就是历史造成的客观效果;(2)从“效果历史”的观点看,非历史- 理论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之间的对立、传统和历史科学之间的对立、古代和现代之间的对立,都不是一种绝对的对立;(3)“效果历史”是普遍性与开放性的统一;(4)“效果历史”的概念承认“偏见”相对于解释之存在的合理性。三、哈贝马斯1解释学的方

7、法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A与经验科学的共同点:(1)两者都要求掌握一种按照普遍规则处理问题的技巧;(2)两者都受植根于交往活动和工具活动的生活联系的认识兴趣的指导。B与经验科学的不同点:(1)经验分析的科学注重工具活动的范围,而解释学的科学注重以日常语言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 - - - - - - - - - 4 / 12 (2)经验分析的方法着重于用技术支配的观点把握现实,解释学的方法则旨在用共同的规范确保日常语言的

8、交往和日常生活的行动中的理解的主体间性。2解释学的“客观性”。解释学中的“理解”,一方面,是解释主体学会“占有”对象的客观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解释主体能够理解对象所不断呈现的客观要素的过程。3理解的客观性的基础不是历史性,而是实践的生活联系。仅仅通过求助于解释的历史性来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有可能把问题的实质本末倒置。因为,不能把构成精神科学基础的历史仅仅理解成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历史,而应实现这种社会历史与个体化生活史的有机统一。4哲学解释学不是由规则所指导的实践技能,而是一种哲学批判。(1)理解就是对日常交往的结构进行思考。(2)理解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每个解释主体不仅能自觉认识到解释活动

9、的无意识的“先入之见”作为先决条件的存在,而且可以具体认识到他如何不受语言的影响而又如何依赖于语言。(3)理解把解释对象的意义改建为一种可批判的表达方式。第二节新儒学在儒、释、道三家之中,儒学或曰儒家一直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精神气质方面,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日常生活。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宋明儒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当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弘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一、梁漱溟1“意欲”与文化模式。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

10、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 - - - - - - - - - 5 / 12 梁漱溟所谓“意欲”,既是一种精神的努力、趋向和动机,同时又是某种超越的实体。按照不同民族的不同意欲方向,以及由此不同的意欲方向而导致的不同生活样式,梁漱溟将世界文化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西方文化模式。它“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基本精神”。在这种文化模式内,西方人创造了科学和民主这两大文化的“异彩”。第二种:中国文化模式,它“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基本精神”。在这种文化模式内,中国人选择了自我

11、调和的生活态度。第三种:印度文化模式,它“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基本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就产生了自我禁欲的生活态度。2文化发展三阶段。解决“身”的问题是人生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心”的问题则进入到了人的类本质需求。而惟有解决“浑括身心”的问题才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因此,以解决这三大问题为目标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也是逐次递进、渐趋高明的。3解决中国文化危机的正确途径。第一,排斥印度文化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既要“全盘承受”又要“根本改过”,也就是对其态度要做适当调整。第三,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亦即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现实的时空点上予以衔接。二、熊十力1体用不二,

12、性相一如。“用者,作用或功用之谓”;“体者,对用而得名”。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 - - - - - - - - 6 / 12 (1)体用之别:一个有自性,一个无自性。(2)体用之连:体显现为用。(3)体和用既无时间上的先后,亦无逻辑上的先后,即如“大海”与“众沤”(水泡)之关系。(4)“体用不二”就是“性相一如”。“性”指“法性”,也就是本体;“相”指“法相”,也就是功用。法性和法相都是大乘佛教的名词。熊十力批评大乘空宗和有宗都将法

13、性和法相割裂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性相一如”。2翕辟成变,生生不息。(1)“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本体和现象是同一个东西。(2)本体为“恒转”,即不常又不断,是谓“大用流行”。(3)本体之运作:“翕”“辟” 相反而成变。“翕,动而凝也,辟,动而升也。凝者,为质为物。升者,为精为神。盖实体变成功用。即此功用之内部,已有两端相反之几,遂起翕辟两方面之显著变化。万变自此不竭也。”(4)翕辟共存,以辟为主。3明心见性,直觉证会。(1)“万物本原和吾人真性本非有二”。(2)“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3)“本心即万化实体,而随义差别,则有多名:以其无声无臭,冲寂之至,则名为天;以其

14、流行不息,则名为命;以其为万物所由之而成,则名为道;以其秩然备诸众理,则名为理;以其生生不容已,则名为仁义”。(4)认识“本心”、“良知”或者本体,只能靠“证会”即人之良知良能。三、冯友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 - - - - - - - - 7 / 12 1逻辑与直觉。(1)逻辑的方法是“正的方法”,直觉的方法是“负的方法”。(2)“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3)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就是“由

15、知实际而知真际”,最后得到哲学的认识。2“真际”与“实际”。(1)世界划分为“实际”与“真际”,前者即现象,后者即本体。(2)真际在逻辑上先于实际并主宰实际。(3)“真际”与“实际”的关系,是“理”与“事物”的关系。(4)“实际”是靠“真际”来解释的。3“觉解”与境界。(1)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东西。(2)境界四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每后一种境界都较前一种境界高级。(3)天地境界觉解“宇宙大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四、牟宗三1道德的形上学。(1)“道德的形上学云者,由道德意识所显露的道德实体以说明万物之存在也”。一方面,“智的

16、直觉”能够直觉“物自身”;另一方面,“物自身”世界与感性的现象世界相对待、相区别,而又在终极的意义上影响、统摄和决定后者;正是通过“道德良知”或者“智的直觉”,这个世界才呈现出一个真、善统一的形上实体,天与人也由此达于一体。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 - - - - - - - - 8 / 12 (2)道德的形上学包括“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 两个层次。由“无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超越的形上世界,以此说明道德实践、价值创造及成贤成圣的根据;由“执的存有论”,我们可获得一感性的现象世界,以此说明科学知识及其对象如何可能的问题。(3)就两者的关系来说,应该“从上面说下来”。也就是说,先由“智的直觉”而成立“无执的存有论”,再经过“良知坎陷”而成立“执的存有论”。2儒学三期说。(1)儒学三期及其特点。第一期: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是积极的;第二期:“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