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深市上市公司2021年报实证分析报告

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43KB
约15页
文档ID:290690918
深市上市公司2021年报实证分析报告_第1页
1/15

深市上市公司 2021 年报实证分析报告免责声明:本报告使用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年报和招股说明书,结论系深交所研究所年报分析课题小组对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所做出的客观陈述及独立分析意见, 不构成对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确认、承诺或保证,也不代表深交所立场或意见本报告任何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造成的投资损失或其它损失,深交所研究所年报分析课题小组不承担任何责任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本报告内容,即视为已完全知悉理解,并接受本声明全部内容深交所研究所年报分析课题小组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 情,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稳增长政策以及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持下,深市上市公司继续领跑经济增长截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深市 2635 家公司中有 2628 家按期披露 2021 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头雁效应”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一、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从整体来看,2021 年深市优质龙头等“基本盘”持续向好,奠定“稳”的基调;创新领域的“新势力”亮点频现, 凸显“进”的特征;发展动能“转换器”加速升级,体现“质” 的提升一)整体业绩稳中向好,基本面扎实稳健152021 年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8.3 万亿元(本文分析剔除苏宁易购异常值影响),同比增长 23.4%;非金融类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7.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7%其中, 近八成公司收入正增长,超四成公司收入连续三年正增长此外,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情况下,2021 年深市公司的海外收入依旧保持 27.3%的增速,展现较强韧性深市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 9776.2 亿元,扣非后净利润7947.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7%和 12.7%其中,超八成公司实现盈利,近六成公司利润正增长,近三成公司利润增长50%以上,460 家公司实现翻倍式增长表 1 2021 年深市公司总体业绩情况板块营业总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深市全部23.4%6.7%8.1%20.1%5.4%0.61 次主板23.4%3.0%8.2%19.1%5.2%0.60 次创业板23.6%25.1%7.9%25.8%6.8%0.64 次注:表中数据剔除了苏宁易购的异常影响;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指标时剔除了金融行业。

在盈利质量和营运效率方面,2021 年深市非金融类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 8.1%,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 20.1%、5.4%和 0.61 次,均与上年同期相当此外, 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同比增长 2.9%,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长 2.2%,整体运营状况平稳二)新主板市场功能提升,创业板增长动能强劲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已满一周年,目前主板公司达 1493 家,总市值超 20 万亿元,2021 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23.4%和 3%新主板恢复发行上市功能,全年新增上市公司共 33 家,融资金额合计 222 亿元,行业分布广泛,涵盖基础化工、交通运输、机械设备、通信等领域合并后,深市板块结构更简洁、特色更鲜明、定位更清晰,主板与创业板协同效应更强,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创业板在 2021 年正式进入“千企时代”,目前已达到1142 家,数量增加的同时,业绩持续保持高增长2021 年收入和净利润齐头并进,分别增长 23.6%和 25.1%超八成公司实现盈利,181 家公司净利润翻倍,较去年同期增加 13 家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四大产业实现翻倍式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倍增。

在业绩高增长的同 时,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板块集聚效应显著,例如新 能源板块汇集了上游锂电资源、中游电池研发及下游汽车制造全产业链领军企业在投资方面,创业板公司持续扩产增能,全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长 38.8%,展现出较高的活跃度全年研发投入超 1300 亿元,同比增长近 30%,近五年平均增速在 20%以上三)龙头“压舱石”作用凸显,创新“新势力”引领增长2021 年,深市市值前 10%的公司贡献了近五成收入和超八成净利润,在体量较大的基础上增速仍然达到 31%和18.6%这些公司中,28 家实现千亿以上收入,173 家实现十亿以上净利润龙头公司“基本盘”越扎越稳,为深市整体业绩的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深市共有战略新兴产业公司 1211 家,2021 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22.3%与 46%深市共有“专精特新”公司 200 家,2021 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9.7%和 24.9%从整体来看,这些“新势力”公司的业绩增速显著高于深市平均水平,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四)国企改革质效提升,民企活力持续增强2021 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深市国有控股公司不断提质增效,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26%和 33.8%。

深市国企积极通过改制上市、并购重组、混改等方式优化产权、资本、技术等要素配置,全年共实施 24 单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 1600 亿元,一批体量大、影响大的项目相继落地例如,风电运营龙头企业龙源电力吸收合并平庄能源后成功登陆深市主板,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天山股份定增收购 4 家同行业公司,交易金额达 981.4 亿元,成为 A 股水泥行业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深市一直是优质民企聚集地,目前共有 1879 家民营控股公司,占比超七成,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实体领域除农业行业之外,非金融地产类民营公司 2021 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25.1%和 15.4%其中, 净利润增速超过 50%的有 494 家,翻倍的有 306 家除了业绩表现亮眼之外,民营资本投资也非常活跃,2021 年民营控股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 26.6%此外,国企民企的协同发展也有新的突破,既有国企引入民营资本,如风华高科的子公司奈电科技引入民企战略投资者;也有国资入股民营企业,通过现金输血、授信支持、优质资产注入等措施纾困民企例如,2021 年武汉金控入主航锦科技,有效化解了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

五)九成行业收入增长,上游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表现较好2021 年,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深市九成行业收入正增长, 超六成行业净利润正增长,七成以上行业实现盈利其中, 上游采矿业净利润增长 178.3%,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续高增长态势制造业表现亮眼,2021 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8%和 38.6%,增速高于深市平均水平;在深市公司中的净利润占比为 78.1%,较 2020 年提升 18 个百分点,助力“十四五”制造强国战略开好头、起好步从细分行业来看,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上游行业净利润均实现翻倍在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升级等政策的推动下,汽车、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净利润均增长 30%以上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信息技术服务业净利润保持 23.9%的较高增速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深市生板块发展壮大,2021 年以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大幅新增 36 家公司,全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 7.9%,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9.5%、110%;住宿餐饮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面有所收窄。

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1 年,深市公司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有力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主动担当稳就业保民生社会责任,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一)注册制释放改革红利,引领市场生态改善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已落地一年有余,共新增 314 家上市公司,这些“新成员”为板块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整体业绩增长较快,2021 年和 2020 年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约 20%, 优于板块平均水平新上市公司主要来自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行业,排名前五的为电子、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专业技术服务、电气机械,合计占比近 40%,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近六成,行业创新特色明显此外,注册制下再融资审核更加市场化,上市公司对接资本市场更加便利,创业板注册制以来首发融资金额合计 2869.8 亿元;2021 年完成再融资 201 单,募集资金合计 2133.4 亿元,均再创新高在注册制改革的牵引带动下,资本市场各项功能全面提升并购重组方面,2021 年深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86 单,实施完成 57 单,交易金额(不含配套募资)2006.5 亿元。

重组方案进一步回归理性,产业导向特征明显,如化工行业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7 单,产业链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股权激励方面,2021 年的覆盖范围更广,公司参与活跃度更高,全年共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419 单,同比上升58.7%其中,有效期在四年及以上的 393 单,占比 93.8%, 长效激励功能显现新型股权激励方案持续涌现,在创业板公司披露的 238 单方案中,174 单使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占比 73.1%二)创新发展动能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提升深市公司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科技投入持续加 码2021 年非金融公司研发投入超 5500 亿元,同比增长23.4%,增速较 2020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为3.3 %,创业板研发强度为 4.9%中兴通讯、宁德时代等 11 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0 亿元,333 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 78 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 20%同时,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愈发显现,深市公司拥有超 126 万研发人员,每家公司研发人员的中位数约 220 人,研发人员占比的中位数约 15%研发资金投向瞄准新兴领域,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1 年,近七成深市研发资金投入到战略新兴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的投入增长最快,均保持在 40%以上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增强,以创业板公司为例,拥有与主营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 13 万余项,近六成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先导智能生产的卷绕及叠片等锂电池核心工艺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技术水平远超日韩设备水平,实现了完全的国产替代并出口至欧美日韩客户工厂深市公司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产业整体转型优化例如,华润材料成功突破 PETG 特种聚酯等新型材料技术,为我国工程塑料和高端包装材料产业补上了短板,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幅提高行业生产效率三)积极补短板强弱项,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西部地区公司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业绩增长方面,2021 年西部地区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 28.7%和 34.8%,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对接资本市场方面,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新增西部地区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