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90686526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剖析 (经典版)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表达,不展现语病,句意不变更”。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展现一些不该展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展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著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留存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

2、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彼此通商,添置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约莫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 “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留存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展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误译成:按照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

3、领”。这两句都由于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率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置遵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看法。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置”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朴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朴组词,把一个单节的

4、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昂扬,趁着告成向北追逐。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气。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静静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理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

5、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那么就轻易使译句显得?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莫非不理应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莫非不理应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那么就 高中数学 点击免

6、费领取更多资料 轻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中断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裁减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理应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

7、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矩,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挚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例15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翻译时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颂,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挚友中得到彰显”;例16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

8、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而例17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苦求什么呢?” 2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几点技巧: 一、文字 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9、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勺、血、玉、牟、 2、汉字的蜕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蜕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 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 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

10、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 2、词的本义、根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根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根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步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根基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 4、词义感情色调的变化:例如:无耻、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

11、乖、谤、祥等。 5、名称谓法变更: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 1、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译为状语+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 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动词 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使(让)宾语而发出动作。 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

12、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例如:苦其心志,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劳其筋骨。 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 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 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文赢请三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 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泣之三日。(“之”代病梅) 动词作状语: 识别:状动:其次个动作举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举行。例如:立而饮之。 连动:其次个动作举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终止。例如:切而啖

13、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作适当的动词。例如:安敢轻吾射? 4、数词 活用作动词: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先秦文学没有量词。例如: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那么饥,终岁不制衣那么寒。 高中数学 点击免费领取更多资料 “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代词 人称代词: 常见第一人称代词吾 余 予 我 朕(先秦时是一个群众性的,秦始皇据为己有) 其次人称代词女 汝 尔 而 若 乃 第三人称代词之 其 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如“他日”“此无他”) 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 是 兹 斯 然 尔 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彼 夫 其 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