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90320159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小麦病害小麦病害WHEATDISEASESProf.&Dr.LiHonglian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第五节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Wheat Scab 世界性病害。我国过去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减产亿kg。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

2、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二二 . .症状症状(Symptoms)(Symptoms):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苗枯,成株期形成穗枯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穗穗枯枯:部分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粉红红色色霉霉层层。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现紫紫黑黑色色颗颗粒粒状状物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

3、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病穗和病粒小麦赤霉病病穗和病粒三三 . .病原物(病原物( Pathogens Pathogens):):1 1学名及分类学名及分类 有有性性态态为为玉玉蜀蜀黍黍赤赤霉霉Gibberella Gibberella zeaezeae , 属属于于子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 无无性性态态为为禾禾谷谷镰镰刀刀菌菌Fusarium Fusarium graminearumgraminearum ,此此外,黄色镰刀菌外,黄色镰刀菌F.F. culmorum 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 F.F. auenaceum auenaceum等多种镰刀菌

4、也可以引起赤霉病。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子囊壳3.子囊4.子囊孢子2 2 病原形态病原形态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卵圆形或圆锥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两端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 3 3 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

5、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低于4萌发缓慢,高于37则不能萌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温度满足的前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四四.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Diseases Cycle

6、)病原越冬场所:病原越冬场所: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侵染途径:侵染途径:再侵染:再侵染:1越冬越冬(Overwinter):小小麦麦赤赤霉霉病病菌菌腐腐生生能能力力强强,麦麦收收后后可可继继续续在在麦麦秸秸、玉玉米米秆秆、豆豆秸秸、稻稻桩桩、稗稗草草等等植植物物残残体体上上存存活活,并并以以子子囊囊壳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土土壤壤和和带带病病种种子子也也是是重重要要的的越越冬冬场场所所。病病残残体体上上的的子子囊囊壳壳和和分分生生孢孢子子以以及及带带病病种种子子是是下下一一个个生生长长季季节节的的主主要要初初侵侵染源。染源。2

7、传播与侵染传播与侵染SpreadingandInfection子囊孢子借气气流流和和风风雨雨传播。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病菌主要通通过过凋凋萎萎的的花花药药侵侵入入小小穗穗(少数可以从张开的颖缝处直接侵入)。孢子落在麦穗上后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入花药,引起小穗凋萎。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d即可表现症状。尔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3再侵染再侵染re-infection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

8、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但但再再侵侵染染次次数数有有限限,作作用用也也不不大大。穗枯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四四 流行因素(流行因素(EpidemiologyEpidemiology)气气象象条条件件、菌菌源源数数量量、寄寄主主抗抗病病性性及及生生育育时时期、栽培条件等因素与赤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期、栽培条件等因素与赤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充充足足的的菌菌源源,适适宜宜的的气气候候条条件件以以及及和和小小麦麦扬扬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花期相吻合,就会造成赤霉病流行。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在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

9、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小小麦麦抽抽穗穗扬扬花花期期的的降降雨雨量量、降降雨雨日日数数和和相相对对湿湿度度是是病病害害流流行行的的主主导导因因素素,小麦抽穗期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2.菌源数量菌源数量: 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 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 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限制因素。3.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品种抗病

10、性和生育时期: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4.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麦田施氮肥较多,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也能加重病情。作物收获后不能及时翻地,或翻地质量差,田间遗留大量

11、病残体和菌源,来年发病重。 此外,小麦成熟后因雨不能及时收割,赤霉病仍可继续发生;或收割后如遇多雨年份不能及时脱粒,病害可继续在垛内蔓延,以致造成霉霉垛垛;或籽粒因雨不能及时晒干,发热而引起霉堆霉堆。五五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Control) (Control)应应采采取取以以农农业业防防治治和和减减少少初初侵侵染染源源为为基基础础,充充分分利利用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选育育和和推推广广抗抗病病品品种种如苏麦3号、扬麦4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但总的来说其抗病性和丰产性还不够理想。目前可利用一些中抗和耐

12、病品种。 河河南南省省:豫豫麦麦3434,豫豫展展97059705,郑郑农农1616,郑郑麦麦90239023,中中育育8 8号号比较抗病比较抗病 2.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适量播种,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

13、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3.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效措施。种种子子处处理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药100-200g()湿拌。亦可用适乐时和烯唑醇拌种。喷喷雾雾防防治治: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是小小麦麦齐齐穗穗期期至至盛盛花花期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药剂是多多菌菌灵灵和和甲甲基基硫硫菌菌灵灵等内吸杀菌剂。每hm2用药()450-600g兑水喷雾。第六节第六节小麦黑穗(粉)病

14、小麦黑穗(粉)病Wheat SmutsWheat Smuts 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 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loose smutloose smut)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Stinking Smut(Stinking Smut,Bunt)Bunt)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矮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腥黑穗病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秆

15、黑粉病(Flag SmutFlag Smut)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但20世纪70年代后,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抽穗早。起初,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穗。 一一 症状症状 Symptoms Symptoms 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种而异。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

16、,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则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后症状最明显。主要症状为:病斑初淡灰色条纹,逐渐隆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病株显著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病穗很难抽出,多不结实,甚至全株枯死。 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病害名称病害名称散黑穗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秆黑粉病危害部位危害部位整穗籽粒茎杆、叶片、穗株型株型正常或稍矮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黑穗病植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常扭曲,枯死茎秆茎秆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叶片叶片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易扭曲、干枯穗部穗部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籽粒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粒少粒秕二二 病原菌病原菌 Pathogens Pathogens小麦散黑穗病菌: 有 性 态 为 散 黑 粉 菌U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