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命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290113167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刑的命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死刑的命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死刑的命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死刑的命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死刑的命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死刑的命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刑的命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刑的命运内容摘要1. 何谓“死刑”?漫漫历史长河,死刑在刑罚舞台不同时期扮演一个怎样宕落起伏的角色?2. “死刑存废与否”?古今中外法学家们各怀仁智,围绕该问题展开了哪些哲学思辨,而死刑存废之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3. “现今中国死刑何去何从”?我国死刑司法制度现状及其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纠正机制如何?关键词:死刑的演进功利主义人道主义正义观经济基础死刑司法死刑刑事政策与立法死刑复核权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死刑的执行民众报复心理与司法死刑情结“人命多少钱一条?”“人头与石头哪个重?”“人皮与猫皮哪件贵?”在以“死刑的德性”为题的潇湘论坛上,邱兴隆教授提出:现今中国死刑司法中对于贪污贿赂、盗卖国家

2、文物、猎杀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等类经济、财产犯罪究竟是否应该适用死刑?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笔者的深刻反思。在此笔者想通过对死刑的演变、死刑存废的哲学思辨、并切合中国现今死刑司法实际来与读者一同探究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态势及改革思路。一、死刑的演进“死刑,又称生命刑,乃刑之极也。中国古代又称极刑,英文中Capitalpunishment中Capital亦取最大、最重之意。作为关系一个人生死的最重刑罚,死刑历受重视。在当前世界人权运动方兴未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死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死刑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私有制的发展和氏族瓦解使其演变为私人复仇形式。国家产生后私人复仇受限制,死刑通过国家强制力上

3、升为国家刑罚权中的死刑权。死刑曾经泛滥一时,成为严刑苛罚的标志。中国古代西周五刑之律、秦律、唐律中曾规定种种残酷的死刑方式,而在中世纪的西方,英国广泛采死刑。至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刑法却以英国法特有方式继承下来。据18世纪60年代统计仅规定死刑的成文法达160多部。17世纪后,随着人权思想的勃兴和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与重视,死刑开始受到限制。西方英法等国家开始逐步在政治、人身、财产犯罪中废除死刑。“至现今,据统计,全世界已有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或不执行死刑,联合国在多项公约和文件中,都提出了限制或废除死刑问题。”尽管现在世界上废除死刑的国家尚是少数,但限制死刑已成为世界性趋势。“2

4、002年12月9日至10日,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湖南湘潭召开,30余位中外法学学者与会。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争论的焦点已不再是死刑到底是存还是废,而是谁的论据更有助于驳倒死刑保留论。可以说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已成为与会者的主流观点。”“死刑的这一衰落史清楚地表明:任何一种刑罚制度都必须与一定社会的文明程度相适应。否则,就会被淘汰。”二、死刑存废的哲学思辨“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在古代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人生命价值的低下,因而死刑的滥用成为司空见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生命价值相应提高,人权理论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对死刑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可以说,死刑存废之争正是由人权理论引发的,始终伴随着对

5、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从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的“自然权利”、“天赋人权”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到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死刑,从德国的康德等量刑罚、等量报复论及黑格尔的等价报应论,到意大利的菲利、法国的罗伯斯庇尔的“死刑必须废除”论纵观法学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量死刑理论,笔者十分赞同陈兴良教授的观点:事实上,死刑存废与否,可概括归结为两个层面的问题:1、死刑是否必要;2、死刑是否正义从功利主义角度来分析,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死刑是必要的:1、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慑力,“趋利避害,喜生厌死”乃人性之常。2、死刑是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3、死刑有利于维护社

6、会的安定,对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它意味着正义的胜利,是邪不压正的体现,可对社会起促进作用。而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死刑是非正义的:1、死刑是野蛮时代血腥复仇的沿袭,是最残酷的,是出于本能的报复,而非基于人的理性。2、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统治者为了加强死刑的威慑作用,一般都公开以残酷的手段执行死刑。因而“在大多数人眼里,死刑等酷刑已成为一种表演”。3、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贝卡利亚认为,彳艮多人犯罪是由于缺乏起码的人道主义情感,心灵很残酷,而这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死刑起着纵容人们流血,树立残酷榜样的作用。以暴行镇压暴行,只能造成暴行的恶性循环;4、

7、死刑的错误是不可挽回的。因而,从社会防卫角度来说,对杀人者判处死刑,满足社会正义要求,我们不能说不人道;从人权保障角度,即使是罪犯,也还是公民,对其判处死刑,剥夺其作为最基本人权的生命权,有悖于正义理念。行文至此,回想文首三个问题和邱先生激情澎湃的报告,不难发现,邱先生是本着一种人文关怀及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来呼吁废除死刑的。实际上,笔者认为,还可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做出社会的与历史的考察,以期做出选择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构成,况且罪犯本身也是社会的一员,对待罪犯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正义实现程度。我们在打击违法犯罪问题上态度是坚决的,但无庸讳言的是,在严厉打击之时人们

8、常常忽略对个体的保护,往往“打击有余”而“保护不足”。从历史角度来看,正义观念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古代社会能够容忍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残酷的刑罚;而在我们今天,哪怕是微小的酷刑也难以容忍。死刑的演变清晰地勾划着刑罚由严厉到轻缓的轨迹,正义观亦顺应着历史的脚步而改变,人类文明走向进步。过去冠冕堂皇的社会本位的正义观在今天逐渐失去了市场。人权思想的崛起,标志着个人本位的正义观抬头。”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历史发展态势。因而,从这个层面上讲,死刑废除论占上风,这亦是笔者支持的观点。三、现今中国死刑何去何从然,死刑究竟是服从其功利要求,还是服从其人道要求?现今中国死刑制度,面临着这样一个价值取向。“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连同对待死刑的功利观念和正义观念,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具体I可题应当具体分析,死刑是否应当废除是一回事,而死刑在一定国家是否可能废除又是一回事。概三舌起来,死刑存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存在的因素,这是死刑废除的物质基础。10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