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影《超脱》观后感例文精选

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02KB
约8页
文档ID:289838336
电影《超脱》观后感例文精选_第1页
1/8

电影《超脱》观后感例文精选 《超脱》是一部看完不敢二刷又久久不能忘怀的电影,不是说它讲了一个多么好的故事,相反许多情节一笔带过,给人留下无限的思量 不像普通电影的娓娓道来,《超脱》有点混乱,夹杂了大量的独白、闪回和黑板画,像是无望者的呓语,却又直击人心底最深处的坚强 毋庸置疑,《超脱》肯定是一部很丧的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一种深刻的孤单和无望,但不得不承认,这丧在某种意义上揭露了许多人从不曾诉诸于口的暗黑心情 不过,《超脱》并没有一味追求丧,它在揭露人性真相的同时,又支配了一些暖心温和的设置,从而完成一场艰巨的救赎 从影片中,我们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躲藏在内心深处的主意,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我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01 两种超脱与加缪情结 影片英文名是"DETACHMENT",有"分开、超然、疏离"的意思,中文译成"超脱"再贴合不过 这里的"超脱"有两种意思:躯体超脱社会,灵魂超脱躯体 躯体超脱社会,即始终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疏离感,这在影片男仆人公亨利身上体现得尤为显然亨利是一名代课教师,周转在各个小学之间,但从不会在哪个小学停歇太长时光,也避开与小学的人发生情感接触 灵魂超脱躯体,即灵魂不受躯体限制,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不受外界舆论影响和侵犯。

亨利在上课时跟同学提到一种普遍现象————"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信任",就是灵魂被躯体禁锢的一种体现 导演托尼·凯耶在体现这两种超脱思想时,很显然借鉴了加缪的《局外人》,他似乎有着浓重的加缪情结,不仅在影片开始引用加缪的话"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触到与灵魂相距甚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切"来体现影片主题,还塑造了与《局外人》男仆人公默尔索有些类似的亨利 亨利和默尔索同样有着孤单的家庭背景,同样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外界的人和事,同样站在社会对立面表达对荒谬现实的不满不同的是,默尔索用漠视、离经叛道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亨利挑选了悲悯 面向误入歧途的少女艾瑞卡,亨利毫不迟疑伸出救济之手;在同学梅丽迪斯因身段肥胖陷入疼痛时,他始终试图引导她走出逆境;就连被同学虐待而死的猫,他也怀有悲悯之心 默尔索用局外人的冷漠寻求自己的超脱,对亲情、爱情和友谊都实行漠不关怀的态度,而亨利则一边否决情感付出,希翼以此来获得自我超脱,一边却又因悲悯让自己入局,终于达到相反的效果 《超脱》在《局外人》基础上加了悲悯之心,让人在感触影片的孤单和无望之外,又多了一丝暖和 或许,超脱只是一种抱负状态,入局才是谁也逃不了的结局 02 人人自危的灵魂 一部影片假如能激起观众共鸣,那它无疑是胜利的,《超脱》就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开始的采访、男仆人公不时的独白、夜晚街头的漫游和上帝视角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无一不触及观众的心灵,让人不由得产生"那是自己的故事"的错觉 影片中没有一个完好的人,这里所说的完好是指真正幸福欢乐地生活着每一个人都看似风光,却无一不深陷生活的逆境,灵魂饱受现实的熬煎 亨利童年目睹母亲手杀,长大以后向来无法忘怀这段惨痛的经受,以致他始终不敢与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他虽然把自己摆在局外人的位置,但心底实则盼望爱与暖和 亨利的爷爷在亨利妈妈死后,向来处在内疚之中,陷在过去的哀思回忆不能自拔,常常意识不清,弥留之际还为自己的过错惭愧不已,饱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熬煎 艾瑞卡未成年就流落街头,靠性交易维持生计,常常受到男人的凌辱和殴打,对社会早已丧失希翼,得过且过,对自己的将来也毫无方案 梅丽迪斯喜爱 绘画和摄影,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敏锐的触觉,可她家人却觉得艺术没有前途,让她把心思放在减肥和装扮上,她还常常因身段肥胖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内心非常自卑 还有事业婚姻陷入双重危机的校长、生活单调的女老师、从不被看见的男老师、表面幽默实际总吃抗压药的教务长他们人前看似或光鲜、或温柔、或懦弱、或开朗,人后却在承受不为人知的煎熬。

 影片有一段上帝视角的简短剪辑,校长、女老师、男老师、心理博士工作之外的生活状态交替浮现,他们与朋友毫无共同话语,孤单和苦闷无处诉说,将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超脱》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就是由于那些饱受生活苦闷的片中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自己的身影 在公车上泪流满面的亨利,令人不禁想起自己某个崩溃的眨眼;不被家人理解的梅丽迪斯在房间里露出的无望眼神,就像每一个被亲人损害却无法抵抗的我们;生活惟独工作的女老师麦迪逊小姐对亨利说下班不想孤独度过,又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正如亨利在影片中的独白:"我们都有问题,都有眼下要处理的事情,我们都会晚上把问题带回家,白天带问题去上班,我想,这种无助,对于士气的认知,就像在海上漂流,没有救生衣,没有平安感,骤然你恍然大悟,本来是你自己把救生衣扔了" 众生皆苦,我们都是灵魂自危的人 03 家长酿就的教导悲剧 从本质上来讲,《超脱》是一部由家长酿就的教导悲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影片中的孩子,无论小时候的亨利、现在的艾瑞卡、梅丽迪斯或者其他不学无术的同学,他们的家长都在孩子的成长教导中严峻缺了位 影片没有对家进步行过多描述,惟独为数不多的几位家长出了镜: 一位被麦迪逊小姐撵出教室的女同学带家长找到她,对她举行肆意辱骂;一位同学虐猫被亨利发觉,家长被叫到小学,派克博士告知他们,从小有虐待动物行为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缺乏人类基本情感;梅丽迪斯在房间绘画,她的爸爸进来谴责她的画太消极,让她把心思放在变美上。

 家长在影片中的形象并不好,不是以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的教导漠不关怀,以至于他们的孩子也以不太好的形象浮现:满口脏话、辱骂教师、嘲笑学生、狂躁、虐猫、斗殴 固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绝对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全部家长和同学的形象都这样坏,但不行否认的是,大部分的教导悲剧都脱不开家长的责任 影片中最典型的悲剧就是梅丽迪斯,她对艺术有着自然 的敏感,笔下都是饱受煎熬的灵魂,看着她的作品,你会不由自主地发抖,由于太真切了惋惜,她的才干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家人谴责她不务正业,她因此饱受熬煎 亨利的浮现让梅丽迪斯看到一丝希翼的曙光,她把自己制作的画送给他,向他倾诉自己的心事,期望他能给她劝慰,但亨利没有给她所想的劝慰方式,于是她彻底崩溃,以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梅丽迪斯生前画的最后一幅画是她自己,画里,她躺在地上,已经死去了,周围是一张张笑脸或许在她看来,全部人都愉快肆意,惟独她自己活得孤单又苦闷,既然在这世界看不到一丝光亮,还不如彻底离开 影片为梅丽迪斯的悲剧做了许多铺垫,被学生嘲笑不敢回怼、听到父亲谴责时的无望、被亨利否决后的崩溃 我们看到的梅丽迪斯,孤单、敏感、自卑,像不被世俗承认的弃儿,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摇摇欲坠,而造成这悲剧的最主要来源,是她最亲的父母,是他们的不认可断绝了她对这世界的希翼。

 亨利在影片中说:"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当先确定自己达到了那个标准,别在家里做试验" 父母都对孩子寄托厚重的期望,却从未想想自己是否达到为人父母的标准,这才是教导最大的悲剧 04 一场艰巨的救赎 影片的主基调是黑白,白色的教室、医院,黑色的夜晚,梅丽迪斯笔下的黑白画,都给影片奠定了悲凉的底色 但在某些场景下,导演托尼·凯耶也大发慈善地增强了一些严厉的颜色,让这悲凉夹杂一点温馨,让人感到救赎的希翼 亨利和艾瑞卡在礼品店互相为对方选礼物,艾瑞卡的打闹,唤醒亨利童年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回忆,亨利露出影片中第一个发自内心的绚烂笑容 从表面上看是亨利收留了艾瑞卡,但实际上却是艾瑞卡在救赎亨利 亨利的生活容易清苦,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间或去医院探望病重的爷爷,他既没有物质上的享受,又不与人举行情感沟通,可以说,在艾瑞卡浮现之前,他的生活就是一滩死水 艾瑞卡的浮现就像一道光,让亨利的生活开头有了颜色他开头吃到别人给他做的饭,开头得到别人的关怀,开头过上一般人的生活艾瑞卡让他封闭疏离的心慢慢松软 但同时,艾瑞卡的依靠也让亨利恐慌,他一方面舍不得艾瑞卡赋予的暖和,另一方面又胆怯与艾瑞卡产生过多的联系,在沉思熟虑后,他让守护中心的人带走了她。

 别人的救赎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欢乐,就要学会自我救赎 亨利有两个心结,一个是妈妈的死,另一个是爷爷与妈妈的暧昧关系,这两个心结让他对爷爷怀有复杂的情感,将自己彻低封闭起来 是两个人的死亡推进了亨利的自我救赎:爷爷的死和梅丽迪斯的死 爷爷的死意味着让亨利感到耻辱的家庭秘密已随风而逝,他开头从过去的阴影走出来 梅丽迪斯的死对亨利来说是一种警示,由于事实上他本可以救她的,只是习惯性的疏离让他错失救赎她的机会,令他自责不已他意识到,救赎其实是有反作用力,惟独救赎别人,才干获得自我救赎 影片最后,亨利去守护中心接艾瑞卡,两人感动地紧紧相拥,他们不是亲人,不是情侣,但从这一刻开头,他们会将对方视为最重要的人 由于,他们是彼此的救赎 或许,影片从头至尾只告知我们一个容易的道理:怎样才干获得救赎?你要先去救赎别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