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上传人:拖*** 文档编号:289676430 上传时间:2022-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张志宏 (兰州市其次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生命成长 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学生生命的成长首先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关注,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项无比崇高的壮举。 一、语文教学本真的内涵是引导学生领悟生命、赏识生命、崇敬生命、珍爱生命,建立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

2、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量,树立一种对生命敬畏,无限喜欢和珍惜意识的教学过程。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宛如草芥?作为教师,面对发生在这些如花少年身上的惨剧,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又怎能不陷入深思呢?从生命的角度看,这正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手段,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理由毕竟是什么?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

3、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导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而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学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轻生命教导,没有切实承受起理应成为自觉承受的“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神圣职责。语文教学务必复兴、回归和高扬人文关切,语文教学的本真归根结蒂还要回到“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点上。 二 、语文教学中要留神建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是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根基上形成对生命的熟悉和观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文本教材,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将“生命”视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譬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对学生举行生命教导的很好教材。课前为了能引起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

4、对这篇文章足够的重视,那天的5分钟讲话,我特意征得班里有位孩子的同意后,让她做了一次特殊的“课前讲话”。在她饱含热泪的倾诉中,孩子们得知不久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母亲的生命,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这场灾难并没有摧垮这位女孩,反而使她更加明白了生命难得,母爱的宏伟此时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一片寂静的教室里,只听得我走上讲台的脚步声,我悄悄地站在讲台上,低下头来表达了一份哀思,当再次抬头时,多数双晶莹清澄的眼睛凝望着我,我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了。 “生命并非一路坦途,酸甜苦辣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生活的繁杂性带给我们的有幸福,但更有哀痛。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苦难,我们该怎么办呢?方才这位同学作了确

5、定的诠释。今天,我们即将接触的另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在他20岁人生韶华时,猛然残了双腿,面对这场飞来横祸,他的精神几至崩溃。但他最终还是击败了自己的敌人,精心灵和行为启迪了人们,他是谁呢?”“史铁生!”?此时去学习这篇文章,效果不言自明。课后展现了过去少见的情形,在他们主动要求写的读后感中,我看到了不少让我感动的字眼:“20岁猛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在命运将他摔入人生的低谷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灯”。这是一盏名为“写作”的灯。他是从生生不息自然中,获得感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慌张的事,是一件无论怎么延误也不会错过的事”之后,才在轮椅里给自己点了这盏灯,才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

6、的阴影中走出来,抉择活下去”。“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母亲去世后,他要和自己的妹妹好好活下去,活得最苦却最 坚韧的母亲用自己悄悄的行为,毫不张扬的爱,报告儿女理应怎样活。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和报答,也是对孝顺最切实的诠释。” 还有孩子在读后感中写道:“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我们都理应想想史铁生,他是生死达观的智者。”在孩子们真诚的文章中,洋溢着浓浓的生命气息,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凝听到他们的生命旋律在叮当作响。此刻他们已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精心呵护;生命是难得心爱的,需要加倍珍视,珍爱。正是由于生命的脆弱和神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因此而善待

7、生命。正由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语文教学对生命赋予更多的关注,更是责无旁贷的。 三、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洞悉生命的美学意义。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赶金钱资产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样把生命手段生命本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质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语文教学就是要校正这样错误的生命态度。要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是人的生命创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 有了生命的意识,就会肃穆地斟酌人生。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成长往往要面对挫折、苦难、甚至死亡;

8、人生的偶然与意外,个人的渺小与无助,也不成回避。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生,相反还为了生存得更好而繁重卓绝地不懈努力,奋争。高中教材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当死亡惠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楚的生采纳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使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如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使命,他立志要作孔子其次,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于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照千秋的史记流传于世。在生死面前,司马迁选择了受刑忍辱,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

9、之举,这是说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宣言。在信中他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 贯穿史记全书的就是司马迁这种生死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举行示威和报仇的手段。 读过司马迁这封声泪俱下的书信,生命的美学意义也就尽显其中了。生命脆弱、短暂、不堪一击,但生命又顽强不屈,擎得了天,也撼得了地。学习后让学生们明白:饱尝艰苦忧患的人获得了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享尽富贵安乐的人却只能速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尸骨腐朽。进而让学生懂得: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为光辉有力,全在我们自己的掌管中。 报任

10、安书读后感言 磨难是一笔资产。司马迁若不体验磨难,也就不会有光照千秋的史记流传于世。(仕途顺,那么思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少了批判性和进步性)纵观历史,大凡能创作著名篇佳作,流传千古之人皆如此。屈原若未遭放逐,便不会创作出离骚这样的瑰丽诗章;王勃若未见弃,便不会创作出腾王阁序这样的鸿篇佳作;李白若早被重用,便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蔑视权贵的豪放词句;杜甫若不体验坎坷,穷困潦倒,便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心怀苍生的思想。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是:“江郎才尽”。官越做越大,生活越来越安逸舒适,终至文思枯竭,才断能尽。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

11、伟男。”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也可这样理解:饱尝艰苦忧患的人获得了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享尽富贵安乐的人却只能速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尸骨腐朽。古人云:“苦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此言得之。 司马迁说明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理由的句子,从而了解司马迁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 司马迁当时被判的是死刑,他是为了留着生命写史记才自己苦求改为宫刑的。正由于如此,所以司马迁才在这封信中用了那么多的篇幅来论述死与不死、辱与不辱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司马迁这种生死观、价值观是贯穿史记全书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成胜记,唯倜傥分外之人称焉”“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是,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立志要写一部当代的春秋,而他本人也立志要作孔子其次。他要以此来表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举行示威和报仇的手段。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