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

上传人:lil****ar 文档编号:288317444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程测试题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测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D )。 A. 过程模式 B. 情境模式 C. 实践折中模式 D. 目标模式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反

2、映的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B )。 A家庭教育 B遗传素质 C社会文化 D. 传统习俗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C)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6.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7主张教育目的取决于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这一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B)。 A.凯兴斯泰纳 B.裴斯泰洛齐 C.涂尔干 D.那托尔普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3、B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9.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 ) A.国民教育制度 B.教育规章制度 C.招生考试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10.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1.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A )。 A.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12.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 A )。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13苏联著名教育家( D )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A

4、. 凯洛夫 B. 维果斯基 C. 斯宾塞 D. 赞科夫14.“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 A )的原则。A. 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 C. 循序渐进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15.课堂问题行为处置的第一步是( A ) A.觉察 B.诊断 C.检评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此,教育学实质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 ) 答:此观点错误。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学产生、发展的“源”;反过来,教育学又对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5、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 答:此观点错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除了受到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和环境的影响之外,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特点。3.“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催化和激励作用的写照。( ) 答:此观点正确。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践上具有教育、调节、社会促进等方面的功能。古人所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指教师只有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学生,学生才会愿意跟着教师学;同时教师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等精神也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影响和感染,起到催化和激励的作用。4.教学就是教育。( )答:此观点错误。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

6、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谈业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5.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 答:此观点错误。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定是一致的。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要听其

7、言,而且要观其行。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试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答: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制约教育的内容;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2)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2.试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答: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既有联系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其联系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的一个基本依据,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二是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之后,又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和制约,教育政策应有利于教育法律的执行,不能与教育法律相抵触。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8、应以教育法律为准绳,依法行政。两者的不同之处:一是制定者和执行者不同;二是执行方式不同。 3.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答:(1)直接经验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前人、别人的经验。(2)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3)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的学习;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 掌握的知识,必须要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4.班主任如

9、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答案要点: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正确的舆论;培养良好的班风。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答: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都是不不可缺少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到行转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应从各方面促进这些要素的全面形成,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金溪

10、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答案要点: (1)这是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 (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

11、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写记录。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其他同学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

12、说:“这是只公的。”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的高。他自信的说。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的!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孩子认真地点点头,就在这时,以为同学跑过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时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这位老师说:“一个蚂蚱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一个坑,把他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可以说在这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会比多少遍说教都来得有效!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老师的教学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