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87727744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知识体系:夏:国家出现,王位世袭 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中国古代 政治文明厂确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和选官制度)专制主义:秦、汉、唐、宋、元、明、清封建社会: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汉初、宋初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中国早期(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一、夏朝:(BC2070-1600)公共权力出现,第一个国家政权形成,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商朝:(BC1600-1046)1、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 上具冇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对内服的控制力是绝对的,对外

2、服的控制是冇限的),内外服Z间实 际上是联盟关系,商王是事实上的内外服联盟领袖。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了以决定),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三、西周:(BC1046-771)(一)分封制1、目的:有效管理广大地区,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将土地、人口、物资等分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使其建立诸侯国并享有 世袭统治权,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工室政令,必须对周工承担各种军事义务,还必须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4、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5、影响 积极:西周扩人了疆域

3、;周天子确立了天卜共主的地位,形成了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加强王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6、基本特征:地方分权、贵族政治、等级制度。(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Z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统治。3、内容: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人小宗体系(相对关系、家庭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4、特点:将血缘关系与政治纽带结合5、作用: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

4、禄”的特权; 冇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强化王权; 家国一体,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三)礼乐制:周朝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出礼入刑)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带冇浓厚的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王权+神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治+血缘);3、出现王权强化的趋势,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第2节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軼变法及各国变法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基木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皇帝制度的确立: 由来:

5、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本质:君主专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执WI5奏章,下达皇诣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丞和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 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乡、里、亭:县以卜-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

6、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选拔主婆是军功;考核是殿最制。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川;秦朝依 靠皐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人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 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木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四、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经济:统一度量衡

7、、货币;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倫、挟书令; 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第3节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一)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朝(内外朝制度) 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由皐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皐帝破格使用担任 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 被拒于政治决策Z外,和权削弱,君权加强。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萌芽于魏晋,形成于隋唐) 小央的小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

8、和执行。 诡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Z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互相牵 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3、北宋: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制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设枢密院掌军政(调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分割宰相军权。作川: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元朝:(一省二院制)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最高

9、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影响:示期宰和权力过人,导致权贵专权、政治混乱。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 丞相职位,使六部肓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内阁: 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过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为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地位: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

10、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了 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H益黑暗的重要原因。6、清朝:(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 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鮫高。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二)演变特点1、始终穿插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1、最终被废除,皇权至上。3、通过分权以削弱相权是最主要的方式。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一)演变历程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LI益膨胀,威胁中央。 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建立刺史制,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监察。 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唐朝:州郡制,唐末藩镇割据。3、五代十国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4、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将地方部队中精壮丄兵编入禁军,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削实权:削弱或剥夺节度使权力;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

12、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缜割据的分裂局而,造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5、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二)演变特点1、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实力削弱,最终地方完全的控制地方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2、军功爵制:战国至汉初,按军功授爵。3、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卅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 推选人才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休现。4、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

13、会征聘人才,汉代选官制度Z。5、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徳才进行评定,区别高 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 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冇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6、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 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止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 吋,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评价科举制:进步性:a.扩人官吏选拔范围,扩大

14、统治基础;b.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和行政效率的提高。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诡,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 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制度原则极具合理性,影响古今中外。e. 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强化中央集权。局限性: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方而束缚了人们思想,压抑了创造性,不利于人才选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Drti以家世、门笫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 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収士,走向僵化,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 监察制度(1) 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

15、洁和效率。(2) 表现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人夫。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 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c. 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 谏议制度:(1) 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 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疋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而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1、专制主义:与民主相对,是一种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