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载治世思想研究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7页
文档ID:287600697
张载治世思想研究_第1页
1/7

张载治世思想研究[摘 要]宋初行集权之治,以致政局积弊横生,社会危机四伏时“以 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纷纷思考救国之路,尤以托古改制之风为盛张 载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Z-O本文以张载有关“封建”的论述为中心,具 体考察其治世思想张载借古之封建为蓝本,以宗法为保障,推行井出, 希冀成就大同世界但张载之治世思想,与统治者治国理念背道而驰,与 当朝现实存在历史差距,故而障碍重重,终流于言说[关键词]张载;封建;井FT1;宗法北宋立国,为免重蹈五代覆辙,以“上下相制、内外相维”之政定局 势虽有成效,亦多生弊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针眨时政,纷 纷寻求解怵I之法至仁宗朝“德化隆洽”,士人多以《周礼》为蓝图,托 古改制,张载便是其中一例张载经世主张从井田、封建、宗法三个方面 构建,以封建为核心,实现天下有道的大同社会学术界对张载的研究多 集中于哲学范畴,但对其经世思想的解读较少鲍新山、张其凡先生从张 载分权思想产生的原因、措施等方面做过阐述,然尚有可补充之处本文 不揣浅陋,拟再做探析,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张载,字子厚,风翔?d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 哲学家,“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

[1]生于宋真宗夭禧四年(1020),嘉?v二年考中进士,其后曾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神宗熙宁二 年(1069),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张载,称其“学有本原,四方 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信遂见之,张载“皆以渐复三代” 对答治国之政,本得神宗重用,后因施政措施与王安石相异而自动请辞 熙宁十年(1077)病逝张载生活的时代,已然危机四伏自宋初,统治者为避免“天下自唐 季以來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而制定国家长 久之计,即“稍夺莫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⑵然对于“稍夺”之度, 实难把握,故致国家政治日拙,社会矛盾重重当其时,多有士人为挽救 时局,各方求索,寻找出路张载认为“《周礼》是的当之书” [3],其间 包含救世良方遂以此为图,提出治世理念张载以为社会之治率先要恢复礼乐之制古者惟国家则有有司,士 庶人皆子弟执事然唐末五代不以道德仁义为风,世学不讲礼,“男女从 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冇物我, 不肯屈下,病根常在”,[4]于是社会秩序失调、世俗民风败乱病随听 居而长,至死知依IH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 有官长不能下官长,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F私意,义理都丧, 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5] “今之人自少见其父祖从仕,或 见其乡闾仕者,其心正欲得利禄纵欲,于义理更不留意 [6]出于一个儒 者对社会的责任,对历史、价值的自觉担当,张载迫切地提侶笃行古礼, 敦本善俗,淳厚人心,以求化居易俗,以礼成俗,教化一方窃惟子厚 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7] “学 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 又可集得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 必须得礼上下达 [8]礼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是支撑人的精神倘要使整 个社会处于圆融和谐的气氛中,不仅需要大幅度提高人的精神世界,还要 回复三代所奉行的井田、宗法、封建,这才能呈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张载在青少年时期就拜读了李靓的《潜书》、《平土书》和《周公致太 平论》,对英“致太平”的想法颇有同感尤英是李靓主张按照《周礼》 样式复行“井田”,解决土地占冇不均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张载的关注治 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9]张载指出,井田可以作 为当下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以次观Z,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 必大殷富,以此知井出行,至安荣之通 [10]后世由于不行井出,“以为 至难,复以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

[11]那么,张载的井田方案具体如何实施呢?有鉴于北宋的具体情况,他 首先提出合理的均平土地的方法井田至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 笞一人而定盖人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rri者,使不失其为 富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里之国,则已过其所有;其他 随土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故物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 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 反以天子之贵专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百姓足,君孰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于足!” [12]实行井川制不仅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也照顾到了官僚大地主阶层的利益,补偿其均出的损失,一则根据没收土 地的多少,授以不同等级的田官“以掌其民”,二则按田官级别的大小, 授给不同数量的公出张载认为如此就能尽量缓解大官僚、大地主、大商 人对井田实行的阻碍,国家也因此能获得足够的财富这便解决了最关键 的均平一环其次,张载认为统治者能以“仁心”施“仁政”,且任用良 才,是为井田顺利施行的保障人主能行井田者,须有仁心,乂更强明 果敢及宰相Z有才者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Z仁主,孝文虽有仁心, 然所施者浅近,但能省刑罚、薄税敛,不惨酷而已[13]就技术层面而 言,张载以为井田之法实属易事。

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 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4]张载及其弟子曾多次议论仿效周代的井田之法,并身体力行在家乡买 地一块进行“井FT1制”实验,“共买叩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Z赋 役,退以其私止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 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 [15]张载“井田” 设想虽然描绘得冇声有色,但最终未能成型他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 上,要求限制大地主阶层的土地兼并,把土地收归中央,然后分配给农民, 使农民为国家耕种以取消大地主阶层的特权来缓和阶级矛盾,剥夺统治 阶层的既得利益,井出之法当然成为不能实现的幻想 三张载提出在推行井田制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制度作保障,即 为封建,“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 [16]井田与封建作为经济与政治的两大 构架是不离不弃的井田而不封建,犹能养而不能教,封建而不井田, 犹能教而不能养;封建井M而不肉刑,犹能教养而不能使然此未可遽行 之 [17]自秦始,郡县与分封一直是中央集权制下治乱时的论争点宋初,统 治者为求长治久安,高度强化君主专制,收地方之政、军、财权于中央虽防范了藩镇割据,却过分削弱地方,结果适得其反。

如仁宗朝,京西群 盗横行,破州屠县,“郡首晁仲约以郡无兵财,遂开门犒之使去富郑公 闻之人怒,欲诛守臣,Eh '岂有任千里之寄,不能拒贼,而反赂之'范 文正公争ZS:'州郡无兵无财,俾Z将何捍拒?今守臣能权宜应变,以 全一城之生灵,亦可矣[18] “兵卫寡弱,有同儿戏” [19]之事在宋代 甚为常见兵临城下,边防无防卫之力今戎毒日深而边兵日弛,后患 可惧而国力既歹单,将臣之重,岂特司命王卒!” [20]据此,张载认为若凡 事由中央朝廷决策,必造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方失利天下之事, 分得简则治Z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Z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21]张载将地方分权作为纠止“不简不精”的办法,他要求适当调整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就无需设置繁复的官僚机构,地方履行一定职责与义 务的基础上,享冇必要的权力例如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方圆不超过 一百里的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使之拥有足够的兵力、财力以自我防备, 同时又能阻止他们勾结作乱且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Z事?今 便封建,不肖者复遂之,有何害?岂有以天下之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 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自非朝廷大不能治,安得如此?而后世乃谓秦不 封建为得策,此不知圣人之意也。

[22]张载“封建”即地方分权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将封建寓于郡县的改 革措施顾炎武对此有更为明确的论述:“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 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23]张载还认为“宗法制”是巩固井出,支撑社会基础的一个法宝唐代 以后,世族豪门在政治上急剧衰落,维系世族地位的宗法制已废弛北宋 封建租佃关系的新发展,使得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地方崛起发迹,他们迫切 要求重新修订宗法之制,在政治及精神文化领域保护其既得利益张载所倡言的宗法制是对庶族地主利益的肯定和维护,是具有北宋时 期特定历史内涵的宗法制他把宗子法上升到天理的统对神圣的本体地 位,与天子君统同出一源天子建国,诸侯建宗,亦天理也 [24] “宗 之相承固理也,及旁支昌大,则须是却为宗主 [25]固本强宗,稳定大 宗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根本的立国之法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 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 系來处古人亦鲜有不知來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 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26] 所以宗子法对于稳固政权极为冇利当然张载的治世思想并不完全与《周礼》相同。

他认为社会历史是向 前发展的,“通其变然后可久,故止则乱也[27]因此,张载并不是真的 复古,从他的治世方法中也能看到这一点张载的主张多采取中庸式的渐 变改良法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学者中道 而立,则冇仁以弘之[28]张载希冀寻找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点,在稳中求变,以变求和,最终调和矛盾,稳定 宗法社会的大一统秩序不过,张载美好的想法,在高度集权的宋代几乎 寸步难行统治者将国家视为一己私物,严防各级官吏对其有所图谋因 此,张载的治世想法最终只是一纸言说,而未能付诸实践参考文献:[1]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2] [宋]司马光•涼水纪闻[M]•上海书店,1990年.[3] [9] [10] [11] [12] [13] [14] [16] [21] [22][宋]张载•经学理窟?周 礼[M] •中华书局,1978年.⑷⑻[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上[M]・中华书局,1978年.[5] [宋]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M] •中华书局,1978年.[6] [宋]张载.经学理窟?礼法[M] •中华书局,1978年.[7] [宋]张载•司马光论谥书[M] •中华书局,1978年.[15][宋]张载.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M]•中华书局,1978年.[17] [宋]张载•经学理窟?月令统[M]•中华书局,1978年.[18] 黎靖德、王星贤•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19] 苏轼•苏轼文集[M] •中华书局,1986年.[20] [宋]张载•贺蔡密学启[M] •中华书局,1978年.[23] [明]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 •中华书局,1959年.[24] [25] [26][宋]张载•经学理窟?宗法[M] •中华书局,1978年.[27] [宋]张载•横渠易说?下经?既济[M] •中华书局,1978年.[28] [宋]张载•正蒙?中正[M]•中华书局,1978年.基金项目:木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海堂与近代汉宋关系》(13YJC770062)阶段性成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