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学案1(沪教版六年级下)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85135015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幽州台歌》学案1(沪教版六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登幽州台歌》学案1(沪教版六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幽州台歌》学案1(沪教版六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幽州台歌》学案1(沪教版六年级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学习参考诗歌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是原始猎歌弹歌:断竹,续竹,弹丸,逐宍。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我国有据可考的第一位诗人、第一位女诗人,是诗经载驰的作者穆夫人。战国末期的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先秦诗歌创作,产生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高峰诗经和楚辞。盛唐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分别是中国古代诗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陈子昂,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初唐著名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开创之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hung)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了人生的孤独感。它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受。两个“不见”突出了诗人的知音难觅、孤寂无助、报国无门的痛苦。这两句,写出时间的久远,衬托出人生之短促。“念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之广大,衬托出人生之渺小。面对浩瀚宇宙,个体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从小胸怀天下,要光宗耀祖,要报效朝廷,人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很强。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失落与悲愤之中,沧桑感随之而起。陈子昂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紧迫感和沧桑感的产物。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描写诗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表达了诗

3、人悲怆的感情。思维训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歌,句式是:前 不见 古人,后 不见 来者。念 天地 之 悠悠,独 怆然 而 涕下!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