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283723289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暖通专业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建筑节能,从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入手,利用科学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环保。如何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建筑环境、减少建筑系统的能耗、削减能源负荷。本文针对我国现有暖通空调系统在节能问题上存在在弊端进行探讨,旨在充分发挥暖通空调的节能型,开发环保、节能、经济的暖通空调系统。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发展,暖通空调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在发达国家中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我国

2、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的经济不断发展,建筑能耗也已经占我国总能耗约百分之三十。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成为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由于一般暖通系统对能源的要求品质较高,而这些能源一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我国乃至全世界,不可再生能源使用的不断增加,造成能源越来越匮乏,因此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这一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空调节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节能就是节约能源,就是通过合理的使用能源,进而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所谓建筑节能,就是以居住舒适性的为前提,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中央空调在暖通空调系统耗能中所占的比

3、重最大,节能效果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节能效果。要实现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首先是要从系统本身的设计上,考虑整体的能耗;其次,尽量在使用的过程中做好维护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延长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我们走生态文明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相径庭。目前的暖通空调采用的能源主要是电能,有的甚至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目前空调行业的研究统计表明,暖通空调的系统耗能占到建筑耗能的将近一半,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个结果令人非常的吃惊。因此,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实行节能技术设计,无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1、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管理方面空调系统的设计优劣对空调系统

4、的节能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由于得不到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造成建筑系统不仅初投资大,运行能耗也相当惊人,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甚至有的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60。另外,目前建筑设计、施工、监理行业中暖通空调专业人员水半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人员非本专业院校毕业或非对口专业,甚至一部分人员根本未经过任何培训,对本专业理论知识似懂非懂,常凭经验行事,采用惯用方案或甲方指定方案进行设计、施工管理,由此在设计或施工中遇到的一些涉及方案性调整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和解决,给系统的运行、管理留下隐患,最终导致系统无法挽回的后果。2、选择科学设计方案的机制不健全为了更好

5、的实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各种新技术新方案层出不穷。由于设计方案考虑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每种方案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从现有的设计方案评价机制来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价机制非常不完善,面对众多的设计方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优的节能方案,是设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现有的评价机制,缺乏一种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最优设计方案的选择,甚至起到误导作用,造成严重的损失。三、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措施方法1、节能性原则在当前社会的相关节能理念影响下,在设计中除了保持个人的舒适性之外,最重要的是降低能源消耗在暖通空调的设计中也不例外,除了保持使用的舒适性,就是

6、进行节约能源的优化,这是优化节能设计中的最基本原则和目标。2、合理选择冷热源系统热源的种类有热电站,热泵,直燃型溴化钾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区域锅炉房,小型锅炉房等。其中以热电联产的能量利用率最高,其次地源热泵(尤其是土壤型)也在优先考虑范围,可以节能30左右;而直燃型溴化钾吸收式机组供热效率相当于燃油或燃气锅炉;对于锅炉房来说,大型锅炉房明显优于小型锅炉,而且还能减少S02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保。目前在国内常用空调冷源有两大类以电能作动力的压缩式制冷机和以热能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机。一般来讲大型建筑物的冷源宜选用能耗比较低的大型机组。另外采用空调蓄冷系统可以有效地做到合理用电,缓解电力负荷

7、的峰谷差现象,以谷补峰,减少电力及空调制冷装机容量,起到明显节约运行费用的作用。3、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对于暖通空调系统而言,减少冷热损失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占很大比例,而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决定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亦即决定通过围护结构的空调负荷的大小。所以在国家出台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中,首先要求的就是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适当增加墙体、屋顶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通过这些围护结构产生的冷热负荷。4、暖通空调供水系统常用的冷冻水系统的冷冻水管道均为循环式系统,按冷、热水管道的设置方式划分,可分为双管制系统、三管制系统、四管制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

8、情况的不同,按水压特性划分,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两种;按各末端设备的水流程划分,可分为同程式和异程式系统;按水量划分,可分为定水量和变水量系统。变流量系统中的原则是供、回水温度保持不变,建筑物负荷变化时,通过改变供、回水的流量来适应,该水系统输送的水流量要与建筑物需求相适宜。5、选择节能的空调方式选择节能的空调方式,应该坚持舒适、健康的原则。人体对环境舒适度的感觉是温度、适度、风速、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参数的组合不同,舒适性的效果必然不同,耗能的程度也会不同。一般在冬季,传统的空调方式是把整个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空气来达到人体与环境的热湿交换。如果对传统的空调方式进行改变,增

9、加辐射热,此时的空气温度就会下降,比传统的空调方式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这种方式,同时也适用于夏季。空调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6、减少热媒介输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应在各环节上减少能源的消耗,从具体的设计和运行环节来出发,建立整体的节能空调体系。热媒介输送系统应选择新型的保温材料,如用热水预制保温的直埋管等措施,从而减少热能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还应利用算机系统对空调供暖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并采用平衡阀以及智能管网,实现对管流量的科学分配和有效管理,通过提高传输效率实现节能。动力系统可选择效率较高、负荷较小,具有大温差、低流速以及低

10、摩阻的动力供应管道,运用输送效率较高的载能的动力设备,有效提高输送效率,建立节能的空调系统运行模式。7、尽量选择可再生和低品位能源目前非可再生能源与高品位的能源是暖通空调系统使用的主要能源,广泛使用这两种能源导致的后果就是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低品位能源势在必行。怎样利用这两种能源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太阳能,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具有污染小、可利用率高的特点。在建筑中,太阳能的热利用是主要的利用形式。太阳能热利用主要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前者具有结构相对简单、造价低等特点,不需要其它辅助能源,是以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

11、后者需要用电来做辅助的能源,结构复杂造价较高,一些先进的技术也在建筑节能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8、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运用,目前许多空调系统冷热回收利用研究也在蓬勃开展,如空调系统排风的全热回收器,夏季利用冷凝热的卫生热水供应等,都是对系统冷热的回收利用,显著提高了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率。从节能考虑,将系统中需排掉的余热移向需要热的地方去是节能的一种趋势,实现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结束语暖通空调的能量耗损较大,而暖通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能耗大户。因此,做出正确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就势在必行,节约能源本就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研究,要真正做到节能环保,就要加

12、大改善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暖通空调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程国栋,冯智文.BIM技术在暖通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8(05)2李佳,陈聪.北京某医院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改造与运行评价J.建筑技术.2017(07)3韦永福.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6)4余磊,陈翔.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18(07)5郑水,欧阳亮.浅析节能住宅建设中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J.消费导刊.2018(11)6白莲雯,郭梅卿.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提高能效的措施分析J.建筑节能.2017(09)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