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考点、热点回顾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和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 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表达出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部 分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 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 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其考查的主要特点:(1) 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 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皆可以点化入题其话题鲜活,信息沟大, 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2) 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有的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有的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 有的题材、体裁都不相同,跨度较大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要善 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
3) 注重个性阅读体验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 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 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二、 常见考点:1. 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并列,补充,因果,总分等;2. 理清图文之间的关系:图文信息的筛选和解释;3. 多则材料的共同说明内容;多则材料之间的不同点;4. 学会概括图表:关注表头、题干要求,读懂图表中的数字;5. 近义词语的辨析和选用;6. 古诗句与材料的契合;7. 短语的选用;三、 解题基本策略:1・注重整体把握文本,分层、比较归纳;① 有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中间过渡句② 无中心句:读懂每句意思,弄清句间关系;画出段落层次,整合同类语句;注意代词还 原,表达全面整洁2 •注重细致剖析句群关系和语句作用;① 了解本句作用;② 判断此词句在这段话的意义;③ 判断此句与其它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 删换看看影响;四、 阅读方法建议1. 整体感知,把握文木的主要内容题型:综合上述文木,简要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方法:首先查看标题,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其次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和图 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2. 理解文意,提取、整合信息题型:(1) “XX” 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XX”词语的理解)⑵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3)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4) 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止确(错误)的一项5) 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6) 有关部门在“XX ”方面釆取了哪些措施? 答题方法:5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②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③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3. 品味文本的语言题型:(1)文中的加点词有什么含义?(2)画线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是什么?答题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里面包含了若干个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些材料多采用记叙、议 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所以赏析文本语言吋可以从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句式特点、修 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角度入手4. 结合文本内容,解决具体问题题型:(1)就“XX”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 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3) 请根据材料,提出儿点建议答题方法:①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 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② 启示类答题吋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 能反其道而行Z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③ 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条组织答案五、阅读练习,把握答题思路与方法【解题指导】(-)了解图文转换题型1. 图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2. 图文转换的类型:(1) 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两种:①表(格)文(字)转换题②图(“徽标类” “漫画类”)文转换题2) 从表达角度分为两种:①直接表述图表信息②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二)应考方法1•表文转换题图表的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化为直观的信息,来展现某种变化,进行 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图表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相关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主要考查考生对 语言的概括提炼能力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 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 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 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 重加数据变化数材的变L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 观点的源头② 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 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 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 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 比较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 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 明增长趋势的,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 ”“增加到”“增长了 XX倍”,“与同期相比,增长……” 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 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近一半(约50%左右)”“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 “绝 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 “所有”“约几成”等例1: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 调查 项目家庭作业情况睡眠状况吃早餐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百分 比2小时以上2小时以上8小时以上8小时以下吃早餐不吃早餐1小时以上1小时以下84%16%27. 5%72. 5%70%30%21%79%该表格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提供了四种情况,却只能填三个短语,解题时要注意抓住答案前的“普遍存在着”,排除并非普遍存在的“吃早餐情况”,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①课业负担过重,②睡眠时间不足,③体育锻炼不够考生在解答图表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顾此失彼,只看到图表的部分,因而未能将题 目回答完整图表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就像数学上所讲的X轴和Y轴一样 考生要从这两方面去考虑,以免答题不完整2. 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解题方法】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 事物等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3. 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 象比如下面的例题可作如下想象:徽标图形部分像中文的“之”字,像运动的人形;红色, 寓意太阳,深蓝色,寓意蓝天,绿色寓意大地例2下面是北京2008年残奥运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上面图形的颜色由上而下分别是 红蓝绿色),试根据这一会徽,完成下列题目: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2.请描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指出其中一点即可)【参考答案】1.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图形部分,即由红、 蓝、绿三色构成的"之"形;二是"Beijing 2008 Paralympic Games”字样;三是国际残缺人 奥林匹克委员会标志。
2.①会徽图形部分,以书法的笔触表现一个运动的人形,仿佛一个向前跳跃的体操运动员, 又象一个正在鞍马上凌空旋转的运动员,体现了运动的概念;②会徽图形部分同是也可看作是 中文的“之”字,其曲折,寓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成功;③会徽所使用的色彩中, 红色,寓意着太阳;蓝色寓意着蓝天,绿色寓着大地三种颜色的三个笔画综合起来成为一个 运动有人形即为“天地人”,体现了人的自身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④把中国的文字、 书法和残奥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具有深厚的中 国传统文化底蕴误区警示】一、 信息归结多余或无中生有二、 信息遗漏或缺失学生在读图时不细心,不全面,结果顾此失彼,造成信息缺失或遗 漏,使得答案要点不全面三、 信息推断错误四、 答案表述罗嗦,条理混乱图文转换题型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选用语言来组织答案 学生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其中夹杂很多数据,语言不简 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普遍§0材料一:【事件回放】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岀境人数激增,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8300万人次,2015 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9000多万人次。
随着中国人出境旅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 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二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 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 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來,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或刻画上自己的名字等,证明“到 此一游覽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冃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 (《城市快报》)材料二:【数据调查】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旅游 行为”材料三:【漫画展示】(一)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并说不文明 行为乱丢 垃圾不尊重风 俗习惯对景区规定 不以为然公共场合 大声喧哗插队随地 吐痰乱刻 乱画投票结果72%31%13%46%8%65%37%: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岀你的答题思路此题旨在考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思路:定位(抓关键词)、取舍(理关系)、完善(深加工)、表述(美表达)1 •看:看材料,圈点勾画;2.找:找定位,回原文;3.读:读题目,提取关键词;4. 想:想问题,提炼整合;5•答:答周全,扣题目。
示例答案:①扎堆出游; ②注重形式(热衷拍照); ③行为不文明(-)根据【数据调查】“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和答题思路此题主要考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答题思路: ①关注表头或标题;②关注题干提示或暗示;③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