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问题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50KB
约10页
文档ID:282501178
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问题_第1页
1/10

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问题 李尚英在清朝统治近3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为史学界一致公认和称道的时代,这就 是箸名的“康乾盛世”实际上与“康乾盛世”同时,还并存着一个“乾嘉盛世”的说法这 说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清朝“盛世”的起讫年代,它所达到的 规模,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史学家们对此还没冇一个完整和较一致的看法,因此 颇值得深入研究无论是“康乾盛世”,还是“乾嘉盛世”,既非囊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始终,也非囊括 乾隆、嘉庆二朝的始终康熙继位初期,清廷虽然消灭了南明政权和以农民军为主的抗清势 力,但政治上并没冇出现女定统一的局面:南方的云南、广东、福建冇昊三桂、尚可喜、耿 精忠三藩割据势力,西北有蒙古准喝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活动,东北边境有沙皇俄国的侵略 和骚扰,东南沿海和台湾有郑成功后代的分裂割据势力;经济上,山于明末清初地主阶级的 残酷剥削和压榨,以及清军入关前厉疯狂的烧杀抢掠,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到处是一 片凋敝景象,诚如清初思想家吕留良所说:“今日之穷,为羲皇以来所仅见 [1]康熙八年 (1669),康熙淸釆取果断措施,迅速淸除了以权臣鳌拜为首的守旧势力,掌握了和J政大权。

此后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多尔衮、顺治当政时期的-•些政策,并集中全力平定三藩之乱,收复 和统一台湾,击败沙俄侵略,又曾三次亲征喝尔丹并粉碎了其分裂祖国的阴谋这些胜利, 标志着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已趋稳I古I康熙帝在进行政治统一、加强专制皇权的同时,尊孔崇 儒,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奖励垦荒;根治黄河,康熙十六年,康熙帝在平三藩 战争激烈进行的同时,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河患,经过数年的努力,至康熙二十二年 七月,即几乎与收复台湾的同时,黄河“得归故道” [2],各项治河大工程基本告竣这对于 清初统治秩序的稳定、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清朝 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上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清史专家许曾重先生下述看法和正确性,即“康乾盛世的开端应在 康熙二十三年(1684),而不是玄炸(按即康熙帝)即位或亲政Z时” [3]康熙帝确实是康乾 盛世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根据康乾盛世发展的过程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盛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 清朝由乱入治,始成盛世时期(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四十七年)二、 盛世由停滞走向发展时期(康熙四十七年〜 乾隆十六年)三、 盛世达到顶峰时期(乾隆十六年〜乾隆六十年)。

四、 盛世由盛转衰时期(乾隆六十年〜嘉庆十八年)这样,康乾盛世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其端,至嘉庆十八年(1813)终其止,前后历经 140年Z久以下,分阶段叙述康乾盛世的发展历程一、清朝由乱入治,始成盛世时期(康熙二十三年一四十七年,即1684—1708年)统一边疆是康乾盛世的一个中心问题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九年、三十四年和三十六年三次亲 征以喝尔丹为代表的准喝尔蒙古统治集团,喝尔丹最后兵败口杀,清朝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 的统治这就为雍正、乾隆时期最厉统一中国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及萸定中国的辽阔 媪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与统一边疆密切相关的是,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于原属蒙古喀喇沁、敖汉和翁牛特诸旗牧地 设置木兰围场,定期举行木兰秋狐之典;口康熙四十一年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外八庙等 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因以寓怀远之略” [4],即以此协调满蒙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融合 与合作吏治,一•向被视为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后,立即着手整 顿吏治他指出:“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清臣子服官,首以奉公杜弊 [5]为次,把惩贪 奖廉作为祭顿吏治的一项主要内容康熙帝通过“京察”和“人计”,惩办了多批贪官污吏。

与此同时,他乂人张旗鼓地表彰清正廉洁的官吏,直隶巡抚于成龙被称誉为“当今清官第一” [6],作为各级官吏学习的楷模在康熙帝的奖掖和扶持下,清官廉吏不断涌现于世上述 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末清初吏治败坏、贪风F1盛的局面,官场的政治 在康熙中期得以清明,为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帝很重视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一次他在谈到秦末农民起义时指出:“久乱之民思治 秦民口在汤火Z中,沛公入关,首行宽大Z政,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心既归,王业根本已定 于此 [7]为此,他顺应明末清初社会发展形势,采取了 “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康熙认 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养民”,于是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第一,坚决废止了多尔衮 倒行逆施的“圈地令”,将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广、陕西数省明藩土地交由原租种民 人耕作,称为“更民地”,与民田一例输粮据著名明清史专家商鸿逵教授统计,除直隶一省 外英他各省的更民地总数达16. 6万余顷⑻显然,更民地的推行,使一大批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笫二,继续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康熙二十四年,直 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耕地面积比顺治十八年增加了近50万顷。

平定三藩之乱后,淸廷 乂在四川、云南、贵州和陕西等遭受战祸严重的省区“动库银买给牛种”,招探流民“劝星” [9]20余年后,上述四省“人民渐增,开垦无遗” [10] o第三,蠲免钱粮康熙帝曾说「'政 在养民,蠲租为急[11]”据学者统计,自廉熙元年至四十四年,清廷蠲免钱粮总计为9000 余万两,相当于康熙二十四年一年全国赋税的三倍康熙四十五年至五十九年乂有多次大的 蠲免,仅有数额记载即达6200余丿j两,约当此15年间正项钱粮的16左右康熙在位61年, 先厉在全国20多个省区蠲免钱粮、丁银及逋欠达545次之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有30余次 这种人规模的蠲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12]康熙帝在蠲免中,还采取一些措施严惩借 机盘剥、贪赃枉法的官吏,注意让尽可能多的贫苦农民从中得沾实惠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 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以及发展社会牛产都是大有裨益的笫四,继续修治黄河康熙帝的治河是与南巡紧密相联的康熙南巡是清朝由乱入治、始成盛世的重要标志廉熙帝自康熙二十三年九川首次南下巡视 江浙始,又先后于康熙二十八年止月、三十八年二月、四十二年止月、四十四年二月、四十 六年正月进行了笫二至笫六次南巡,前后长达24年之久。

其间最长的一次是第六次南巡,首 尾合计118天;最短的是第四次南巡,首尾合计只有59天康熙在平定三藩Z乱和收复台湾后认识到,虽然黃河水已归故道,但因其在明末清初多年火 修,淤沙堵塞,黄水泛溢乃至倒灌入淮运二河、影响运道Z事并未得到解决,于是提出:“今 四海太平,最重者治河一事” [13]同时他又感到,皇帝深居宫闱之中,只靠阅读臣僚章奏 是无法掌握河务、治理黄河的,因此决定南下江浙,亲临河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指导治 河事宜康熙帝笫一次南巡时,亲临治河工地,全面考察了黄运二河水势和堤岸状况,肯定河道总怦 靳辅的功绩,指示要加固运河堤岸,以抵御黄水淹没苏北下河地区高邮、盐城等七州县笫 三次南巡时,康熙帝制定了治河方略,这就是深浚河身,并将黄淮交汇处河堤向东延伸,使 洪泽湖、淮河Z水流入黄河,免除下河七州县水患;乂将清口以西黄河弯Illi处浚直,并修筑 --条长达二三十丈的挑水坝,使黄淮Z水顺流而交会,彻底防止了黄河Z水倒灌运河之虞 至康熙四十二年,各项工程相继竣工,治河成效显箸康熙四十四年闰四月,康熙帝第五次 南巡时在惠济祠对随行之大学士、诸大臣表达了治河成功欣喜之情:“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 祠以观水势。

康熙三十八年以前,黄水泛滥,凡尔等所立之地,皆黄水也彼时自舟中望之, 水与岸平,岸之四围皆可摇见其后水渐归漕,岸高于水今则岸之去水,乂高有丈余清 水畅流,逼黄竟抵北岸,黃流仅成一线观此形势,朕Z河工大成矣 [14]河道不再溃决, 水患基本得到控制,人民牛活的安定就有了保证,农业牛产也就可得到恢复和发展除了治河外,康熙南巡述冇一个重要H的,就是咨访吏治民情,尽力团结和笼络江南汉族地 主、士大夫江南地区由于物产丰盈,人文荟萃,因而其民情的安沸,吏治的好坏,人心的 向背,直接关系到清朝统治的女危顺治时期,清廷对当地汉族地主、士大夫釆取高压政策, 使双方离心离德康熙帝亲政、特别是统一台湾后,决心利用南巡改变这种紧张形势南巡 中,他多次谒孔庙、祭禹陵,祭明太祖陵,又竭力扩大汉族地主、士大夫的入什之途,广增 学额,对致仕冋籍的汉族人学士、官吏以及箸名的文人学士或亲自接见,或派人慰劳,以示 恩宠,对受灾的百姓也多放筹商救荒Z策这一系列措施果然受到了实效六次南巡中,参 加迎送的汉族地主、士绅和民人一次比一次多,热情也一-次比一次高这说明白淸初以來, 清朝统治集团和汉族地主阶级关系的漫长调整过程,终于获得了圆满的解决。

自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七年的20多年间,除了康熙帝三征准喝尔、西北边疆局势略显紧 张外,基木无兵戈Z事,政局稳定,吏治有所澄清,黄河治理大见成效,经济迅速得到恢复 和发展至雍疋初年,全国的垦皿1何积由顺治十八年的近550万顷增加到近684万顷,已经 达到或超过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平了 [15]清朝的人口也由顺治十八年“编审直省人丁二千一 百六万有奇”,至康熙五十年“编审二千四百六十二力有奇”,增长率(20%)低的原因是“各 省未以加增之丁尽数造报也” [16]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十分惊人:顺治八年三月清廷库 存银只有20力两,不够当时官吏俸银(60力两)的支出康熙六年库存银近249力两,康 熙四十七年已达到4718万余两[17]岸存银的激增,表明清朝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这是康 乾盛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全国各地区也多呈一派繁荣景象据康熙帝在康熙四十年后的巡幸中所见:山东“民生丰裕, 士民乐利”[⑻畿辅秦晋,民俗丰裕”[⑼南方各省“民间生植,较之康熙三十八年南 巡时,似觉丰裕” [20]浙江“农桑徧野,户口蕃殖,闾阎气象,较胜于康熙三十八年巡幸之 时”⑵]就是因遭三藩叛乱而造成“地方残坏,田亩抛荒,不堪见闻”的云南、贵州、广 西、四川等省也出现了新气象:“人民渐增,开星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

而山谷崎岖Z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22]正如著名明清史专家商鸿逵教授所说「'这 些话固然系出皇帝Z口,不能即信以为实,但与其他资料所示情况比看,是和事实不甚相远 的 [23]事实证明,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七年,清朝已进入了盛世时期二、盛世由停滞走向发展时期(康熙四十七年〜乾隆十六年,即1708—1751年)自康熙四十七年始的废立太子事件,使清廷政局动荡,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盛世一度 陷入停滞状态康熙十四年,康熙帝学习汉族皇帝立嫡立长Z法,以嫡长子允初为皇太子,并在各方面对其 精心培养孰料允仍长大成人厉,专擅威权,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引起康熙帝的恼怒,于 康熙四十七年九刀被废黜一时,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康熙帝为稳定政局,于四十八年三刀 复立允仍为太子然而,允仍不思改过,反而加紧纠集党羽,金图早口夺得皇位康熙五十 一年十刀,允仍再次被废黜早在一废太子前,康熙帝的众多皇子们以反对允仍的骄横作风为名,或赤膊上阵,或拉帮结 派,罗织党羽,行篡夺储君之实许多国戚重臣为身家计,纷纷投靠自己心目中的储君,纳 贿营求,惟恐后人废掉太子后,众皇子谋求储位Z争愈加激烈他们为了结党营私,发展 势力,个个贪鄙骄纵。

康熙帝対此无能为力,心情郁闷,万籁俱灰英结果,上行下效从 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苛索聚敛,贪赃纳贿,致使康熙晚期弊端丛牛这主耍表现在各省钱粮 普遍短缺,国库日渐空虚,私征科派严重,土地兼并激烈,河工又趋废弛,农民大批流离失 所,阶级才盾尖锐,农民暴动和农民起义时隐时现总之,社会危机日趋加剧显然,如不 迅速扭转这种局而,不仅盛世会昙花一现,而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