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齐太公姜尚的政治法律思想—兼与周公相比较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50KB
约26页
文档ID:282312540
试论齐太公姜尚的政治法律思想—兼与周公相比较_第1页
1/26

试论齐太公(姜尚)的政治法律思想兼与周公相比较摘 要:齐太公(姜尚)既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神话人物, 也是先秦政治史上一个真实而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其关于政 治法律的思想主张,往往被其军事或权谋思想所掩盖他认 为"天下惟有道者居之",提倡贤明君主制,顺应天命,选贤 与能,爱民牧民,贵法重利而不废礼义,与周公以及后世儒 家主流思想在天命观念、治国理念、刑罚观念等方面既有相 同,也有不同尽管他在兴周灭商过程中功勋卓著,但因其 缺少学派传承,兼之"贵法重利"潜存一定的道德和政治风 险,以及他作为异姓地方诸侯的身份,注定了 "重周公而轻 太公"的历史结果关键词:姜尚天下 贵法重利 周公 君主专制对中国人来说,齐太公(姜尚)一或称为姜太公、姜子 牙一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正史中有他的传记,更 因儿千年的口耳相传,文学作品(如《封神演义》)的铺张 渲染,使他的历史事迹和关于他的神话成为国人对于远古时 代的一种共同记忆尽管这〃共同记忆〃中究竟有多少内容是 真实的,在今天已很难求得正解,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 大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言〃天下三分,其二归 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又言〃迁九鼎,脩周政,与天下更 始。

师尚父谋居多〃1 ,对姜尚在〃兴周灭商〃以及重建周初 政治社会秩序过程中的勋业充满肯肚周初分封诸侯,太公(姜尚)封于"齐〃,周公封于〃鲁〃 司马迁对此后发生的事情,十分简练地记述道,〃太公至国, 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 多归齐,齐为大国〃2由此可见,太公作为齐国的〃开国之 君〃,使齐国异军突起,较早成为了〃大国〃如果再考虑到, 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是中原文化的共同发源地,则我们在不断 推崇鲁国周公之时,另一方面,自也应该对齐国姜尚的事迹、 思想给以相当关注考察以前的学术成果,学界往往倾向于将姜尚视作〃兵 家〃,相关的研究也基本限于军事或权谋层面3然而,细 阅现今传世的《六韬》一以及后出的多种〃《六韬》佚文〃辑 本4 ,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内容关乎政治和法律,与行军打 仗有别因此,该书又未可纯以〃兵书〃视之笔者今撰此文, 拟于其中择取关于政治法律的内容片段,分析排比,连缀成 文,试图揭示姜尚政治法律思想大要,并参照现代法理作简 单评述一、天下:惟有道者居之姜尚在《六韬》中经常以〃天下〃为言,一以贯之,甚至 会出现表述雷同的现象例如《文韬•文师》篇中名句〃天下 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5 ,分别在《武韬》〃发启 〃和〃顺启〃篇中就有十分相似的表述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 下,乃天下之天下也〃6、〃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 者处之〃7。

在其他文献所征引的姜尚言论中,也偶有近似 之语例如贾谊《新书》卷九引太公之言曰:〃天下者,非 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8由此可见,在姜尚的思想 体系中,〃天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具体而言,"天下〃 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国家政权;第二,基于国家政权之 上、符合〃道〃之极则的理想的政治模式前者或可理解为〃 形而下〃的层面,即从物质或具象上占有国家政权即如姜 尚所言,"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9 , 这里〃天下〃所指的就是比较具象的国家政权后者或可理解 为〃形而上〃的层面,是对前者的一种超越因为符合〃道〃之 极则,不管暂时是否掌握政权,但从根本上注定必然拥有〃 天下这也就是姜尚所谓〃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 者处之〃 10的含义下面,再从取得政权、经营政权两个角度对姜尚的政治思想予以揭示一)取得政权周文王经过多年经营,渐有"争权于天下〃之心,乃问计 于太公史载:文王在岐,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 〃太公曰: 〃先人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 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文王曰:〃吾地小而 民寡,将何以得之? 〃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贤者得之; 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牧之。

天下者,非一 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惟贤者取之〃11对于周文王的想法,姜尚认为并非没有可能周虽地小 民寡,却完全可能做到取商而代之他的理论和事实根据在 于:(1)天下并非是一人之天下,政权并不归于一家一姓;(2)天下之地、天下之粟、天下之民皆归贤者,只有贤能 的君主才能取得政权因此,基于周文王已经具有的尊位, 他只耍"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一也就是〃先人〃(以人 为先),便可以得到〃天下"上述对话隐含的一个逻辑前提是,姜尚认为文王就是〃 贤者〃,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相反,姜尚认为商纣王绝非" 贤者〃,而是暴君在与文王的对话中,姜尚甚至不以君主 称呼纣王,而代以〃残贼〃对于〃残贼〃的含义,姜尚解释道: "所谓残者,收天下珠玉美女彩帛狗马谷粟,藏之无休,此 谓残也所谓贼者,收暴虐之吏,杀天下之民,无贵无贱, 非以法度,此谓贼也"因此,征伐商纣王的举动,也就是〃 为天下除残贼〃12对于有人提出伐纣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 疑问,姜尚斩钉截铁地回答:〃夫纣无道,流毒诸侯,欺侮 群臣,失百姓之心,秉明德以诛之,谁曰勿克? 〃13此外, 姜尚乂将伐纣的行为,概扌舌为〃杀一夫而利天下〃〃一夫〃, 即独夫、独裁者。

姜尚这种敢于并主张讨伐残暴独裁者的思 想,与战国时期孟子的〃暴君放伐〃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 种政治主张十分可贵,因为它从理论上赋予了民众反抗独裁 统治、反抗压迫的权利,具有…定的普适价值二)经营政权对于国家政权的取得和经营,姜尚发出了〃难得而易失, 难常而易忘"14的感叹〃天道无亲〃15,"时无恒与"16 , 在得失无常之间,如何能够维持长久的〃天下〃大局呢?姜尚 认为,国家政治的关键在于〃贤圣〃的君主君主是否〃贤圣〃, 关系一国之安危,所谓〃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 则国安而民治〃 17 o国家之治乱祸福,固然深受〃君主〃影响, 但是,建立可持续的合理科学的政治制度,总比期许出现贤 圣的君主、廉能的官长更为可靠因此,在〃贤圣〃的君主之 上,姜尚认为"天下〃之取得和经营必须遵循最高的标准,即 〃道姜尚言: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使 之,唯有道者宜处而久之故夫天下者,难得而易失也,难常而易忘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则弗得而长也故夫道者, 万世之宝也18此意甚明,不管是取得天下,还是保守天下,必须要从 根本上符合〃道〃之极则然而,在姜尚的心口中,如何才算 是符合〃道〃?谨结合姜尚言论片段,概括如下:1. 君主贤明,顺天应命姜尚认为贤明君主制是最理想的政治模式。

事实上,他 所辅佐的文土武土,最后也果真成为中国历史上〃贤圣君主〃 的楷模而在文武之前,圣贤的君主实也不乏其人当周文 王问及〃古之圣贤之治〃的时候,姜尚便以尧帝的事迹作答 其言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服,锦绣文绮不衣,奇怪 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宇不垩,薨櫛椽楹不断,茅茨之盖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栃粱 之饭,藜董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 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 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 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19据姜尚所述,尧帝之世俨然是远古的〃黄金时代〃我们 由此可以窥知姜尚对于贤明君主制的基本观感其中,〃不 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一句 颇值得注意众所周知,"无为"和"道"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重 要哲学命题,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由此看来,姜尚的思 想与道家哲学具有一定共通性,均主张〃无为而治〃《文韬•守国》篇载,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

…… 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20 因此,姜尚所谓的〃无为",乃是以顺应自然的〃四时〃、天道 为基本含义,并非纯然无所作为不仅如此,姜尚所认泄的 贤明君主制,还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即政治权术《文 韬•大礼》篇,太公曰:〃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 深视而审听;神其形,散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 之深,不可测也"21由此可见,姜尚的"权谋〃思想不仅在 军事上有突出表现,在政治领域也时露峥蝶22 ,为先秦法 家"术治〃思想开辟了先河2. 任贤使能,将相分职在君主专制下,由丁人治盛行,对贤能官吏的需求尤为 迫切周文王问姜尚:君主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国家?在姜尚 所给出的答案中,第一条即是〃上贤,下不肖〃23文王进 一步问:很多君主都在选拔贤才,却为什么〃世乱愈甚"?姜 尚的回答是:贤才选拔出来,却得不到合理使用,〃是有举 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究其根本,是君主选拔贤才的 标准出了问题他进一步解释道,〃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 不得其真贤之实也"也就是说,〃世俗之所誉〃未必有〃真贤 之实〃,如果君主〃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 不肖〃,必然是党羽多者得到机会,党羽少者失去机会。

〃群 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最终〃 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继续问:如何举得真实 的贤才?姜尚的冋答是:将相分职,按名察实即将和相(文 武长官)各以自己的职守权责,根据官名对应的实际才能、 素质需要,经过考核,选拔合适的人选只有这样,才能〃 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得举贤之道〃243. 爱民牧民,天下同利据《文韬•国务》篇载,文王问姜尚:治理国家,什么 最重要?姜尚答以〃爱民〃然又如何才能做到〃爱民〃?姜尚 回答:〃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其 饥寒则为之哀,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 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25在姜尚看来,爱民即是遵守天 道,只有"爱民",禀奉〃圣君之德〃,〃百姓戴其君如日月, 亲其君如父母"26 ;否则,君主背德失道,君视民如敌人, 民视君如寇仇,必然导致君主失去〃天下〃,政权易位在姜尚的政治思想中,君主和民的关系有某种天定(或 神授)的色彩,所谓〃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 圣牧之〃27换句话说,自有天地以来,〃民"即为〃仁圣〃所 〃牧〃的对象对于这种天命说,姜尚并没有给出充分的理据, 也没作更多的讨论姜尚又谓〃民如牛马,数喂食之,从而 爱之〃28 ,将〃民〃比作〃牛马〃。

可见,姜尚的〃牧民〃思想, 并非将〃民〃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权利体,而只将〃民〃视作君 主"豢养〃的对象因而,今天当我们读到"善为国者,驭民 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哀,见其劳苦 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之类的话语时,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所描画的君民关系与今日所极力追 求的民主目标不啻霄壤这种思想至多可名之为〃民本",而 绝非〃民主〃我们进一步追究姜尚的〃爱民牧民〃思想,发现其根本上 以"利"为依据,以山有和保守天下为目标姜尚认为,人的 本性在于〃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亦属天道之 一端"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谁能〃与人共财〃、〃与人同忧同怎,同好同恶〃,贝『天下〃归 之29二、贵法重利,不废礼义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自周公、孔孟以下,凡是被儒家 奉为正统者,皆提倡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相反,〃贵法重 利"的思想和行为屡遭诟病,很难成为主流,甚至很难入流 然在《六韬》等书中,我们发现,姜尚非常看重法律和经济 利益,与儒家主流思想迥异以今视古,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试作如下梳理■)贵法法律的制定,往往根基于人性的认识或假定姜尚认为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并将人性作了更为细致的分类:〃 性有仁,有忠,有信,有义,有贪类,有狼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