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224942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和陶诗文献综述_图文文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1. (前 言:简要说明目的和范围,必要时简介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争论焦点)苏轼和陶诗,主要创作于晚年,共109首,始于元祐七年(1092)谪扬 州时所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余作于谪惠、彳詹时期,其中寓惠时期共作 和陶诗15题47首。本文欲对寓惠时期和陶诗进行专题研究,初步设想是: 将惠州47首和陶诗与扬、億两个时期的102首和陶诗分离开來,研究苏轼寓 惠期间和陶诗开始繁荣创作的原因、创作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从而从整 体上探讨寓惠和陶诗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有关苏轼和陶诗的研究并不多,在20世纪前半叶,几乎没冇什么 相关论文。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对苏轼和陶诗的研究才逐渐升温。据张

2、建伟 在近三十年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中统计:20世纪80年代相关文章为5篇, 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发表相关论文至少18篇。此外,王运生编著的陶 诗及东坡和陶诗评注(云南教育HI版社1991年版),对全部陶诗和苏轼和陶 诗作了评注。而最近5年中,据查阅,发表相关文章至少10篇。2. (主 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岀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 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陶渊明在南北朝时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唐人对他的推崇也很有限, 直到苏轼出现才改变了这种风貌。他不但在诗文中盛赞陶渊明,而且开始和 陶诗的创作,说:“古Z诗人,冇拟古Z作矣,未冇追和古人者也;

3、追和古人, 则始于吾。” “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共愧渊明。”(苏辙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自苏轼以后,“和陶” Z风长兴不衰、蔚为大 观,当时就冇苏辙继和,稍后冇晁补Z、张耒、秦观等人和作,晚些又冇李 纲、吴芾、陈起、家铉翁等人和陶。且除和作陶诗外,宋以后开始有人对苏 轼和陶诗进行评论,且争议从未间断,如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卷I四“绝 唱不可和”条说:“坡公天才,出语惊世。如追和陶诗,真与Z齐驱。”对苏 轼和陶诗评价颇高。而在1984年苏轼研究学会第三次惠州会议上,有学者提 出:苏轼晚年的岭南创作平淡得很,除了荔枝叹夕卜,几乎没有名篇,而 他的和陶诗更没冇什么惊人Z作。近些年

4、来,对于苏轼和陶诗的研究开始成 为了一种学术潮流,研究成果较为乐观。下面对近些年来有关苏轼和陶诗的 研究作一概耍论述。其中关于苏轼和陶诗产生的原因,各学者主要是从“陶渊明情结”的爆 发与实践出发开始探讨。文迪义在苏轼和陶诗浅论(凯里学院学报2009 年8月第27卷第4期)中指出:“苏轼和陶,一是为了 陶写伊郁,二是喜 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 丁睿在略论苏轼的和陶诗(贵州社会 科学1996年第3期)中指岀:“苏轼用追和陶诗的形式,抒发自己对现实生 活的强烈感受,并借追和陶诗的途径,学习陶渊明平淡口然、质而实绮的艺 术风格。这大约就是苏轼Z所以说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如其为人,实 有感焉

5、的原因,即苏轼花笔墨追和陶渊明的原因。”在李星苏轼和陶诗 探因中指岀:“苏轼在他人生的晚年独爱陶诗,这和他当时的政治地位生活 境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被贬岭海Z前,苏轼虽对陶渊明心向往Z,但直到 过岭才真正实现了他在做人上学陶,在诗作上和陶的心愿,这也是他对已往 生活反思的结果。”“苏轼和陶诗,也和他爱好陶诗质而实绮,癱而实月臾的 艺术特色有关。”此外,亦有许多论著探讨了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但主要看法 与以上观点相近。苏轼和陶诗的内容是人们关注较多的,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 划分。比如李欢喜从“和陶诗”看苏轼Z民本与归隐思想(语文学刊 2004年第6期)一文,将苏轼和陶诗归纳为亲情主题

6、、民本思想、归隐主题。 赵戎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7 年硕士毕业论文)一文,将苏轼和陶诗的内容归结为山水躬耕主题、怀古托 物寄志主题、亲情友谊主题。丁容略论苏轼的和陶诗(贵州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一文,将苏轼和陶诗主题乂细分为:否定黑暗仕途、饮仰陶 公、寄情山野、滴居艰辛、椰寨馨香。文迪义苏轼和陶诗浅论(凯里学 院学报2009年8月第27卷第4期)一文,又从另一个角度将苏和陶诗内容 概括为:抒写了一个历经坎坷却坚强不屈、旷达的个性形彖;对人生的理性 思考;抒写岭南纯朴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有如王新勇论苏轼寓惠、擔“和 陶诗”(鄂曲大学学报1986年第

7、三期)、李剑锋苏轼和陶诗深层意 蕴探论(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总第116期)等诸多作 品中都有涉及苏轼和陶诗内容的研究。对于苏轼和陶诗艺术风格的探讨,已有学者对其作了专题研究,但看法 不经相同。李欢喜,亚琴苏轼“和陶诗”艺术风格论略(阴山学刊2005 年第18卷第1期)一文认为苏和陶诗“风格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 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与芦 宇苗苏东坡“和陶诗”艺术风格论略(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 19卷第1期)的看法相似。近些年来,还有很多学者从一些新的角度研究苏轼和陶诗,比如,有人 从苏轼的和陶诗研究苏轼的晚年心

8、态,韩国强(从和陶诗看苏轼晚年心 态,琼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通过对苏轼和陶诗诗作的分析,探 寻岀其深愧渊明、厌倦政治、揭官场、爱百姓以及反省人生,内心充满矛盾 的晚年心态。王红丽(试论东坡“和陶诗”的生命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 报2003年6丿J人文科学专辑)则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苏轼和陶诗,她认为, 苏轼在生命哲学发生转变Z后,他的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物质层而上解决岭海人民缺衣少食的现状;在精神层而上,为岭海地区文 化传播做贡献;另外,在当地长时间的反思中,东坡还意识到了实现其生命 价值的最终方式一一创作。此外,还冇学者从对苏轼与陶渊明进行比较研究,如张宏生在东坡的

9、和陶诗(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说:“陶渊明是廿心情愿地归 田,而东坡是连遭贬谪,待罪海南,不管东坡怎样着意地效法陶渊明,他 述是无法使自己超脱。”李剑锋苏轼和陶诗深层意蕴探论(九江师 专学报2002年第3期)认为:“苏轼和陶诗是在艰难处境中对新的人生 觉悟的诗性抒写,对陶渊明人生观的个性解读。”总而言Z,比较结果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而:苏轼同陶渊明一样把人生归于虚无,陶渊明主要是为消 解迁逝之悲而从人生终极处看人生,苏轼则主要是为了消解具体的人生矛盾、 超拔精神上的痛苦;他们都力图消除人生矛盾,追求和谐的人生境界,但陶 渊明消解的主要是仕与隐、非与是的矛盾,苏轼则主要是安与危、毁

10、与誉的 矛盾;像陶渊明一样,苏轼也把心灵伸向历史,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汲 取自我精神人格的力量,陶渊明的咏史诗则偏重于将历史作为自我返朴归真 的依托,从而有疏离社会、大众的倾向,而苏轼则始终没忘记他胸中根深蒂 固的民本思想,念念不忘人民生活、社稷安危。也有学者对苏和陶诗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 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占代文学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论文)、黄莹苏轼苏 辙兄弟唱和诗研究(广西大学小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等。毕业论文文献综述3. (总 结:概括主题的主要内容,总结主题的情报资料,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 展趋势和方向,并提出作者的观点、倾向和建议)

11、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苏轼和陶诗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无论是 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分析,还是文化研究、心态研究、生命意识等新的角度,学 者们都作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但也存在-些局恨,比如说重复研究过多,研究 不够深入,对苏轼三个不同吋期的和陶诗做专门研究的较少。希望以后各学者可 以开辟新的研究角度,例如通过对苏轼三个不同时期的和陶诗进行比较分析,进 一步深化对苏轼和陶诗的理解与认识。4. 参考文献1 王启鹏著:苏轼文艺美论,小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 朱靖华著:苏轼论,京华出版社1997第1版。3 张惠民,张进著:士气文新: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第2版。4

12、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古典文学硏究资料汇编苏轼资料汇编,中 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第2版。5 杨子怡:论苏轼惠州诗文Z变及其意义,载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6 王启鹏:苏东坡寓惠生活探幽,载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笫18 卷第2期。7 张建伟:近三十年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3 卷第7期。8 李欢喜,亚琴:苏轼“和陶诗”艺术风格论略,载阴山学刊2005年第18卷 第1期。9 林广华:从苏轼寓惠期间的书信看其寓惠心态,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7卷第1期。10 芦宇苗:苏东坡“和陶诗”艺术风格论略,载彭城职业人学学报2004年

13、第 19卷第1期。11 李剑锋:苏轼和陶诗深层意蕴探论,载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总第116期。12 殷坤娣:简论苏轼寓惠吋期的审美人格,载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25卷第1期。13 刘偲:论苏轼和陶诗的意蕴,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3期。14 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论15 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广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年硕士毕业 论文。16 孙昂:论苏轼文中的“自然之理”,中国石汕人学(华东)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9 年硕士毕业论文。17 赵戎: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7 年硕士毕业论文。5. 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