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82242984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摘要】高校及师生的财产安全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研究了高校盗 窃案件的基本类型、方式及其特征,探索了如何提高学牛自我防范意识以 及对自身财物有效保护的方法。阐述了预防和控制盗窃犯罪案件发生的具 体措施,从而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关键词】高校;盗窃犯罪;防控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广大同学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确保和谐稳定的 生活和教学的秩序。伴随肴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后勤社会 化的不断推进,校园的开放

2、程度也不断提升,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更加 广泛,高校受社会的影响也是更加的密切。与此同时,校园治安形势也是不容乐观,需要引起我们高校教育管理 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校园盗窃案件尤为突出,如何预防、打击盗窃行为 成为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开放式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外来人员可 以进入学生聚集的寝室、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因此这 些场所成为高校盗窃案件的高发地。本文着重研究了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 及防控,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高校盗窃案件的现状与成因 刑法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冃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 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素 质

3、人才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校园治安问题,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校园各类案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改 革,高校校园与社会进一步融合,校园安全问题,尤其是校园盗窃案件的 防控更为重要。综合各高校的情况,高校盗窃案频发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当事人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大部分同学家境较好,缺乏对财产保护、珍惜观念。 二是安全管理不严,开放式校园进出车辆、人员复朵,有时疏于登记和盘 查。三是治安防范力量薄弱,校区面积大与巡逻队员较少的矛盾普遍存在, 导致人防力量薄弱。四是打击不力,一些师生财物被盗后,认为财产金额 损失不大或其他原因,不去报案;公安机关受理盗窃案后,不能及时破

4、案; 破案后因种种原因对盗窃分子处罚过轻,这些因素无形中助长了盗窃分子 的气焰,达不到有效地震慑犯罪行为的目的,成为盗窃行为屡禁不止的重 耍原因。二、高校盗窃案件的类型与特点(一)高校盗窃案件的类型冃前发生在我国高校的盗窃案件类型主要有:1.社会闲杂人员盗窃开放式校园的环境下,社会闲杂人员能够随意出入校园,一些不法分 子利用师生防范意识不强,采取各种手段,窃取公私财物。如在图书馆、 食堂等公共场所,采取“顺手牵羊”、“掏包”等手段,窃取学生手机、钱 包等物品;或采取“溜门”、“插片”等方式,进入学生公寓,人肆窃取学 生放在寝室的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作案手段极其暴力。2 学校内部人员盗窃随着高

5、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入校园务工的人员急剧增加。极 少数务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从事工种较差,收入不高,往往在入不敷出 的情况下,便会动歪脑筋,在校园内实施盗窃。根据调查,高校内部人员 作案占有很大的比例。犯罪分子利用自己熟悉校园环境及作案目标的优 势,寻找最佳作案时机,一击成功,此类案件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破获难 度较大。(二)高校盗窃案件的特点高校盗窃案在案发时间、发案地点、作案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据2012年统计,某高校校园盗窃案件占校园各类案件总数的60%以上,2013 年有上升趋势。其中,公共场所盗窃为最多,此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多发 性、连续性。一般来说,高校校园发牛的盗窃案

6、件有以下特点:1 作案时间的选择性犯罪分子为了降低作案成本,减少作案风险,往往在作案时间上进行 缜密的安排。作案时间主要安排在开学、放假前后、上课期间和深夜凌晨 这几个时间段。上课期间。犯罪分子一般都了解过学校的作息时间,往往 会利用学生上课期间校园内行人稀少、师牛自我防备薄弱时,在楼道、停 车场等角落疯狂作案;中午休息时,作案人往往会利用人在中午容易犯困 这一生理现象,在图书馆、公共教室,利用同学学习空隙休息期间,伺机 作案;深夜凌晨时,这段时间由于外部治安防范薄弱,内部人员松懈,给 犯罪带来可趁之机。盗窃分子往往采用爬窗、翻阳台,或攀爬下水管入室 行窃,一旦被发现,就会狗急跳墙,伤害学生身

7、体。这类盗窃手段,对学 生的伤害更大,影响面更广。开学、放假前后,由于学生比较兴奋,降低 了防范Z心,更加容易受到侵犯。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同学彼此间不熟 悉,加之防范意识较差,对进入寝室的陌生人不会进行盘问,给犯罪分子 有机可乘。2作案的连续性犯罪分子一般都有侥幸心理,首次尝到甜头后,会采用同一手段继续 作案,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如2011年12月10 FI破获的学校运动场偷窃 系列案,就是江某在连续三个月中,作案十余起,盗得手机、M卩4等电子 产品二十余只,涉案价值两万余元。3 作案手段高科技性高校盗窃案件中,不少作案主体具有特殊性,不乏高智商的人员,其 中包括在校或离校的大学牛。在作案过程

8、中,他们会运用一些高科技手段, 采用一些高科技作案工具,盗窃技能明显高于一般的盗窃人员。如2011 年10月破获的轿车内钱财被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吴某就是利用从网上 买來的遥控干扰器,多次窃得老师放在轿车自备箱里的钱和物品。4 作案手段的多样性“溜门”入室盗窃,发案地大多为学生寝室。如到学生寝室的推销物 品的外来人员,名以推销商品,实为盗窃财物。“顺手牵羊”盗窃,发案 地大多为图书馆、食堂、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犯罪分子利用人包分离 或受害人不注意时实施盗窃,此类案件不排除一些学生见财临时贪心而实 施盗窃,具有随机性。“暴力破门”盗窃,学生宿舍中有一些门锁质量较 差,使用一段时间后只能勉强锁住

9、门,很不牢固,窃贼往往会采取踢门或 撞门后实施盗窃,此类案件最少。 三、预防和打击高校盗窃案件的 措施(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高校盗窃案件的频繁发生固然有其社会因素,但由于疏忽大意,安全 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不强,随手乱放,贵重物品保管不当等,这些都 给不法分子作案提供便利条件,是盗窃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 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防止盗窃案件发生 的有效手段。高校保卫部门耍担负起宣传和教育的责任,通过讲座、报告、 橱窗、板报等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安全防范的重要性以及 如何加强安全防范的知识。学生工作部门要配合保卫部门,使安全教育

10、制 度化。通过种种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师生员工认识到盗窃作案的伎俩和危 害,将安全防范转化成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师生要 加强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防盗能力,要做到以下儿个方面:一是对于大额 现金不要随意放在身边,应就近存入银行,存折、身份证要分开存放,最 好不将自己的生日、手机号码、学号作为自己的存折或信用卡的密码,防 止被他人盗取。二是对贵重物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 品,不用时要锁在柜子或抽屉里,以防被人顺手牵羊盗走。三是要养成随 手关窗锁门习惯。四是不要留宿他人,对陌生人要多留一个心眼。五是在 公共场所不要让贵重物品离开口己的视线。(-)加强校卫队伍建设,提高人

11、防水平耍提高校卫队的学历水平,改善年龄结构,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确保 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感;要加强校T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提高业 务能力;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提倡师生参加群防队伍,充分发 挥群防群治的作用,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三)夯实基础,提高物防能力针对学生公寓、办公场所筹盗窃案易发部位,学校要加大物防投入。 比如:对3层以下宿舍的阳台安装了防盗网,未安装防盗网的安装蜂鸣报 警器。(四)加大投入,提高技防水平落实科学可行的技术防范措施,向技术耍平安已成为高校发展的趋 势,有的高校虽然早已安装了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等系统,但由于电子产 品更新换代快、技术性能差等原

12、因,达不到很好的防范作用。因此,要持 续加大技防方而的投入,及时开发软件、更新设备,通过发挥科技的优势, 提高防控能力,降低盗窃案件发案率。(五)加大破案力度,打击校园犯罪行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高校盗窃案件发案率高,破案率却很低的状况, 但是有效的控制案件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一是利用视频监控,掌握作案 人的活动规律,熟悉作案人体貌特征,采取蹲点守候的方法,在作案人下 次作案时,实施抓捕;二是利用校园报警平台,发动师牛,一旦发现可疑 人、可疑事,要及时报警,以便校卫队员能够及时赶到现场,抓捕罪犯; 三是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及时提供线索,争取及时破案。参考文献:1常焕徳试论高校盗窃犯罪案件的防控J黑龙江学理论,2010(23)2马小辉,程军等大学生安全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