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上传人:1520****426 文档编号:281921206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最新的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 教学中,

2、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 34的交角;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

3、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 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 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 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

4、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 地理现象、概括 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 地理图表获取 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

5、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 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 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 地理课已有所了解, 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

6、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

7、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 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 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 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 教师自转360 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

8、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 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 ,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 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 ,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

9、0 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最大,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

10、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

11、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 ,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 34 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黄赤交角,为23 26 ,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转年春分,由0 逐渐扩大到360 ,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观察】图1.2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由S23 26 0 N23 26 0 的回归运动 回归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请同学课下思考。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