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

上传人:种**** 文档编号:281911110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中和反应 溶液的pH专题突破(含解析)【考纲要求】1.掌握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网络】 酸 + 碱 盐 + 水 HCl+NaOH=NaCl+H2O中和反应 2HCl+Ca(OH)2=CaCl2+2H2O3HCl+Al(OH)3=AlCl3+3H2OH2SO4+2NaOH=Na2SO4+2H2OH2SO4+Cu(OH)2=CuSO4+2H2OpH7 为碱性溶液,pH值越大,碱性越强 测定方法:用玻璃棒蘸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变色后迅速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数【考点梳理】考点一、溶液

2、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pH的取值范围:014。(1)pH7时,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3)pH=7时,溶液显中性。2.测定溶液pH的方法: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待测溶液的pH值。【要点诠释】1.溶液的稀释与溶液pH的关系:(1)酸性溶液pH小于7。向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酸性减弱,溶液的pH增大,但不会增大到7(酸性溶液加水还是酸,不会变成中性,所以pH不会增大到7)。(2)碱性溶液pH大于7。向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碱性减弱,溶液的pH减小,但不会减小到7(碱性溶液加水还是碱,不会变成中性,所以

3、pH不会减小到7)。2.测定溶液pH应注意的事项:(1)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否则会污染待测溶液。(2)不能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否则待测溶液被稀释,测得的pH就不准确了。(3)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比较粗略,一般读数为整数。(4)检验气体的酸碱性,可将试纸润湿后再使用。3.正确区别酸碱性和酸碱度:酸碱性指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可以用指示剂(石蕊或酚酞试液)来区别。酸碱度指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可以用pH试纸来测定。4.测定雨水的pH能了解空气的污染程度(酸雨的pH值小于5.6)。考点二、中和反应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2.实质:酸溶液中的+和碱溶液中的

4、结合生成了中性的水。表达式为:H+ + OHH2O。3.现象:有些中和反应进行时有明显的现象,生成的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有些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要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或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4.应用:中和反应原理常用于医药、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等。(1)服用某些碱性药物,可中和过多的胃酸;涂抹一些含碱性的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蚊虫叮咬后所产生的痛痒感,但注意选择碱性物质时要选择弱碱,以防碱性物质腐蚀皮肤。(2)利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的酸性,处理工厂里酸性的废水,通常用熟石灰而不用氢氧化钠或其他的碱,是因为熟石灰价廉易得、易存放和易运输。(3)利用中和反

5、应治疗胃酸过多,常用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而不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碱性过强,会对食道和胃产生伤害。【要点诠释】1.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否则容易使稀盐酸过量。从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当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因此,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2.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uO+H2SO4=CuSO4+H2O就不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特指酸与碱的反应,但它仍属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

6、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下列数轴表示正确的是()A BC D【思路点拨】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纯碱溶液呈碱性,pH大于7,食盐溶液呈中性,pH等于7,食醋呈酸性,pH小于7;根据化合价规则即可求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可以求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答案】C【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A排列错误。纯碱溶液呈碱性,pH大于7,食盐溶液呈中性,pH等于7,食醋呈酸性,pH小于7,故B错误。设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x+(+1)3=0,x=-3;氮气为单质,单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7、为0;设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y,则有y+(-2)2=0,y=+4;设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z,则有:(+1)+z+(-2)3=0,z=+5,排列正确,故C正确。CH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8,C2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2=26,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故D错误。【总结升华】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pH,不能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向试纸上滴待测溶液。如果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则溶液就被稀释了,所测得的pH就不准确了。碱性溶液中一定含有OH,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纯碱(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pH大于7,但

8、纯碱不是碱,属于盐;酸性溶液中一定含有H+,但不一定是酸的溶液,如硫酸铵(NH4)2SO4溶液显酸性,其溶液pH小于7,但硫酸铵不是酸,属于盐。2.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甲、乙两个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a、d都是氧化物 B气体b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C物质c的溶液pH大于7 D气体e具有可燃性【思路点拨】首先根据氧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模型判断出A、B、C、D、E各表示什么分子,然后再根据D物质中所含的元素来判断是否属于氧化物;根据C物质的化学式来判断它属于酸碱盐中的哪一种,进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答案】B【解析】根据氧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的模型判断出:a

9、是水分子(H2O);b是氯分子(Cl2);c是氯化氢分子(HCl);d是次氯酸分子(HClO);e是氧分子(O2)。据此分析下列各选项:A物质d即次氯酸(HClO),不是氧化物,而是酸,故A错误;B由图可知,气体b为氯气,氯气能与水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B正确;C物质c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是盐酸,溶液pH小于7,故C错误;D由于E物质为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无可燃性,故D错误。【总结升华】此题属于图示题,解答时一定要弄清各原子或各分子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根据微观粒子来推测物质的种类和性质。举一反三:【变式1】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下:物质食醋牛奶

10、食盐水牙膏肥皂水pH2367789910 当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应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A食醋 B牛奶 C食盐水 D牙膏或肥皂水【答案】D【变式2】“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的某广告中有如图所示画面(情景说明:两玻璃杯中,一杯盛的是自来水,一杯盛的是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甲杯中的试纸显淡橘黄色,乙杯中的试纸显淡绿色;画面伴随的广告语:“弱碱性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利”)。回答问题: (1)_(填“甲”或“乙”)杯中盛放的是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2)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的pH为7.3,用pH试纸能测出这个数值吗?_(填“能”或“不能”

11、)。(3)图示测定pH的方法中错误的是_ ,正确操作为_ 。【答案】(1)乙 (2)不能 (3)直接将pH试纸放入玻璃杯的水样中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水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解析】(1)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的pH为7.3,显弱碱性,试纸在这样的水中显淡绿色。(2)pH试纸上的比色卡是用不同颜色将溶液的pH粗略地分为014级,故不可能用颜色标出小数点的数值。类型二、考查中和反应及其应用3.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图。图中所加试剂分别是() A稀NaOH溶液、石蕊溶液、稀盐酸 B稀盐酸、石蕊溶液、稀NaOH溶液

12、C稀NaOH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D稀盐酸、酚酞溶液、稀NaOH溶液【思路点拨】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碱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图可看出,试剂遇到试剂溶液变为红色,再滴入试剂后,溶液又变为无色,对照所给选项,C选项符合题意,因为酚酞遇到呈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红色,再滴入盐酸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溶液又变为无色。【总结升华】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及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4.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13、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思路点拨】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溶液显酸性。【答案】BC【解析】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误。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

14、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正确。C点的pH小于7,说明酸还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溶质,故D错误。【总结升华】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答题时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随着盐酸的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不断减少,pH下降;当pH等于7时,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继续加入盐酸,溶液呈酸性,pH小于7,这时溶液中的溶质既有生成的氯化钠,又有未反应的氯化氢。5.下列叙述与对应的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 A水的电解 B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等质量的锌、铁分别与足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思路点拨】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盐酸的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高锰酸钾能分解生成氧气,高锰酸钾的质量一定,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一定;等质量的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