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6784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学科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论文关键词:网络挑战机遇思考论文摘要: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 范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人际关 系疏远、阻碍人格道德的形成等问题。网络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 性。网络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 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广播、报刊、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以交 互性、开放性、自由性为特征的互联网正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 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0年

2、初发布的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止2009年底,在3.84亿的网民中,20-29岁的青年人占28.6%,职业结构中学生比例为28.8%o 这表明,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产生 了重大影响。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仍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 力,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仍较差,网络的不良信息势必对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要在认识网络的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不同思想在网络空间里的碰撞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放性、全球性是网络的基本技术理

3、念,网络的开放性使整个世 界变成一个相互连通的“地球村”,传统的地域观念被打破,各地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 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甚至黄 色、反动信息未经过滤直达大学生面前。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是非鉴别能力仍为发展成熟,网络上的淫秽、色情、凶杀、享乐等信 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大学生的思维的迷茫混乱,迷 失人生方向。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行“西化”。网络这一重要阵 地,各种意识形态都在利用它进行渗透。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 文化优势,试图通过推行他们的文化使发展中国家不攻自破。他们的 渗透无所

4、不入,如电视、广播、报纸、影片等,网络也是西方敌对势 力推行“西化”的重要工具,由于网络创建于西方,网络上的许多信 息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信息中充满着西方的价值观,而像大学生这种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鉴别能力不强的,访问和阅读自然会受其影响,潜移默化中被“熏陶”,甚至接受其歪理邪说和错误的观点。网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远。虚拟的网络关系消除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界限,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交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 化。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交 流感情,而长期沉迷于网络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与他人和社 会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人际关系淡化,社会交往形成障碍,甚

5、 至诱发一些人的破坏欲望。网络对大学生人格道德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虚拟的网络背景下, 由于时空自由的特定,使得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难以确认和监督。由 于大学生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其认知力、判断力和抵抗力不足, 自律意识较差。在网络中,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误导,使其行为方式 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对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 体观念,奉行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人格道德严重缺乏,行 为偏激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赢得新机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 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网络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静态表现转变为 动态多媒体演绎

6、,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是互联网的信息比传统 媒体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全面。网络 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提供更多新的知识和现实材料,也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新的内 容,促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上一页12 3下一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 破时空的限制,拓展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大 学生网民打破时空的有形障碍而闯入网络虚拟世界,可以通过网络所 特有的交互式对话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由于网络 的交换式沟通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为主动地参

7、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自己有什么情绪与困扰均可在网上发表,特别是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们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 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收集、整理、 分析这些网贴,从中较准确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问题的关键, 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增强教育效果。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和主体性。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 育能够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而实现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 人们在网上无需考虑自己和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现实因素, 彼此相见的只是思想和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于网络交流的 平等性和交互

8、性,注重灵活运用BES、聊天室等促成施教者与受教 者平等对话和交流,唤醒、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 主体性作用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一些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 的思想品德素质。互联网的优越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 主动性和参与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学生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主体。三、网络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网络给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坚持不懈 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 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多种错误思潮和腐朽 思

9、想的影响,注重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的健康生活方 式。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 健康的、向上的文化资源抵制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和政治观念的渗 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网络对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挑战,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挑战。对掌握丰 富信息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更 高的知识和素质,掌握更多的信息。教育者应该主动转变观念,用积 极的态度面对网络,理性地分析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 遇,努力吸收新资讯和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知识理论与网络 技术两者

10、兼具的复合型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 必须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通 过网络给学生上课,并进行互动交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放到网上,提供给 学生下载,网络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资源,具有形象化、趣味性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生动、 感染力更大、渗透力更强,有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内容陈旧, 方法单调的现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

11、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自我实现意识比较强、个性比较突出、辨别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因此要加强学 生的自律意识教育,规范学生网上行为。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 警觉,提高自律能力;要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增强网上自 我约束能力以及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预防违法行为和运用 网络进行犯罪。由此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上一页1 2 3下一页参考文献:1 敖丽、朱静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简论,大连民族学院学 报,2010年第4期2 李雪松:试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辽宁教 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3 李佑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年第24期4 孟翠艳: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 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5 何云飞、刘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10年第5期梁悍东: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7曹相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8高旭: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