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

上传人:p**** 文档编号:281906619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十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双月报表 2020年10月15日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主持人及成员职称学科职务课题成员研究主要分工电 话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主持人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负责课题策划与研究中小学一级数学教师 负责课题的实施中小学二级数学 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所在单位名称单位详细地址(填写两个月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活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等等,可插入研究相关的座谈、会议、访谈图片、分析图表、调查问卷等,作为对报告材料的证明。“双月报”不少于600字。报告可以自行增加页码。视频、音频材料可以附件上报,仍以该课题组的课题编号命名。)本课题在秋季开学继

2、续深入进行,共同探讨,不论学生或教师在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中都有很大的提高,具体分析如下:学生方面:本课题实施大半年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而且从课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教师习以为常的活动。实验表明,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发展自己。(1)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提高。.问题质量有明显提高。低年

3、级学生能从较随意地问问题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越来越浓,问题的针对性也变得明确、有价值了。二(1)班学生提问情况分析表实验前占总人数的百分率实验后占总人数的百分率一级水平 66.2046.72二级水平 32.4831.53三级水平 2.32 21.75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随着主体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问题情境的过程)越来越强烈。解决问题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在小组的共同合作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90%的学生能更好地回顾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大胆地表述出来,他们经常会问:这种方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方法?这种方法还能解决其他问题吗?在“问”中学

4、生学会了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回答问题。实验后,学生探究质疑能力得到增强。(2)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乐学善学。实验后期,我们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实验班学生对提出数学学习问题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均达95%以上。数学学习中态度很认真和认真的达85%以上,有时认真的仅在15%以下,无不认真的学生。(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后期的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 “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喜欢程度都较实验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

5、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考察中所显示的能力尤为突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已经有了不惟师、不惟书,只惟理的学习品质,他们更乐于从探索、交流、争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有收获的,我们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得以形成,从而创新能力将会得以提高。教师方面:在数学教学实验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转变。通过学习和研究活动,实验教师逐步摒弃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新的教师观

6、、学生观、教学观。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转变。主要改变了传统教师为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数学;改变了“授?受”教学、问答式教学,倡导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对学生的学习仅限于教室的狭隘认识,由单纯的课堂提问向课外开放,将数学的学习延伸到更广泛的实践应用范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提高。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强了,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能科学、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撰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课题研究的反思1、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

7、表面形式,而非教学任务。应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提问变得形式化。2、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相邻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可避免学生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3、问题的表达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4、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都有安排,学生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如何取舍?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问题式学习有其优势,但学生没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需要与哪些知识、经验整合后才

8、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而与本课内容关系不是很密切的问题,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附:城关四小“三疑三探”教学法课时教学计划年级: 四年级 科目: 数学 主备:吴小旭 时间: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P51 第 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比较,使90%左右的学生能正确的总结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2、经历、探究积的变化过程,感受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对对子,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比比谁对

9、的又对又快。青蛙腿的条数随只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数学规律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说出积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三, 探究新知(一)出示例36212 20480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二)出示自探提示自学课本51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并填空。(1)第2题与第1题相比,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乘(),积也乘()(2)第3题与第1题相比,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乘(),积也乘()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

10、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1. 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2. 举证验证积的变化规律(三)探究新知1.学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3. 小组合探: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四, 课堂检测第一关:判断1.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 )2. 一个因数乘4,积也一定乘4. ( )第二关:灵活机智 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 825( ) 3250( )

11、 810( )第三关:巧妙运用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五, 作业布置练习九:1.4题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6212 20480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分析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灵活运用规律。教学难点是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例3的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进行探索。探究第(1)组题时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时积随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随着变化,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从现象中总结出规

12、律。有了第(1)组题的探究,第(2)组题探究时会更简单一些,但是要强调0不参与运算。然后组织小组交流用一句话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PPT课件:课题组成员吴小旭送课下乡图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学组教研图片:注意:1.二月底按照开题报告样表上报;四月底按照双月报表上报;六月底按照双月报表上报;八月底按照中期报告样表上报;十月底按照双月报表上报;十二月底上报全部课题结项所需申评鉴定材料 2.正文为五号字,仿宋体,单倍行距。3.本报告word文件名为该课题组的课题编号(见立项通知书),必须准确。4.填写完毕逐级上报。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