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6394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性”谢剑仙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能力己成为现代人要有 读、写、算之后必须具备的第四项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还处在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 对本学科的教学上还存在教育思想观念不成熟,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教材跟不上技术的更 新,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更是力单势薄,如何在这微 薄的教学条件上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应,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突出 学科的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一、激发学生兴趣,让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趣味性信息技术课实践性、互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学科的创造性等独特的

2、特点决是与其它基础学 科有许多不同之处。信息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各种知识具有非常大 的连贯性,这使得学生在刚入门就需要具备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避免产生畏难情绪。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其它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來做好信息技术 教学,让教学具有趣味性。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具体 的、直观的、真实的东西,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 同的情境。首先,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在信 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也是处处存在

3、着美,在学习过程中,这种由美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 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 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小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和提高 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装饰桌面-课时,我选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作为桌面背景图案展 示给学生看,学生由衷的发岀“哇!”的赞叹声。然后我再把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同时配上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美丽的图片加上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 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美好,学习兴趣更浓了。其次,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

4、学习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图文并茂的作文中的难点是:插入图片后的处理,可以用 一个错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比 较深刻的印象。在去月球旅行一课的教学中,先展示了一些照片与科幻图片结合的图片, 让他们白己去观察,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去设计一些合成图片,从而可以发现孩子 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有些作品让很多老师赞叹不己。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 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 重耍前提,是成功的先导。第一,创设

5、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 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半。”它告诉人们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 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上好每 一堂课的导入部分,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第二,研究探讨,传授新课,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参与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开端,而R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 织,更为重要。课堂上,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艺

6、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昂扬、感觉到 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有序的教学节奏。要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里有很多有趣的 知识,引起学生充满快乐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 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了。第三,让学生思考深化学习兴趣,使兴趣一直延伸到课外。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让他们 参加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通过课外兴趣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 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比如:有些孩子看到在上网过程中看到一些制作精美的flash动 画,于是我在课外就辅导这些孩子,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慢慢地,这些 孩子都变成了班级里的电脑小高手,而他们自身对

7、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亦日益浓厚。还 有的同学是学校手抄报的小编辑,我就教他们怎么用WORD來编辑小版报,使他们的工作 做得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二、研究学科教学,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具科学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脚步的不断加快,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课改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工作在一线教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浪潮中,为课改工程添砖加瓦,为教育事业抛石问路、 辛勤耕耘。在以新课程理念为理论指导的改革探索中,信息技术学科改革也不廿示翦,在教 学中探索出先进的教学方式,总结出优秀的教学经验,并不断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1、钻研学科教学特征,确定学科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人认为它包

8、含四点任务: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 能,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众多的 教师眼里,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信息技术学科等同于计算机教 学。那么,到底是什么引起如此重大的错误呢?我认为是对本学科的教学特征及教学任务理 解不够。作为学科教学的实施者,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是重中之中,这就如学生写作文,跑题 了自然就得不到高分,教学也是一样。所以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与计算机学科 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前者内容的广泛性与综合性。在课改中,他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范畴。 因此教学不能只重讲练结合,只求学会操作,而应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

9、要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 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2、转变学科教学角色,体验学科教学过程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是的符合社会对 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课改中教师的角色,明确角色身份,对充分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 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已经 刻不容缓。学生作为受益者,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

10、只有正确认识、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髙课堂效益。3、理解学科教学整合,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最热门也最新潮的话题莫过于“整合”两字,那么在实际的课改教学实施中, 我们的老师能否止确理解和运用课程整合来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就成了新课程改革中重要 的一步。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 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 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 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三、合理教学评价,让

11、信息技术教学同具教育性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 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FI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 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 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 总体学习目标。1、注重学生自身的差异,让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知识的传授与接受都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因而教学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 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注重引导学生以适应自身 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以形成

12、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能使用统一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的评价。评价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由 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不同,如果都使用“一刀切”的 评价方式会大大降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评价中要 有的放矢。2、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综合使用,让评价闪烁创新的火花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更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的教 学评价具有多样性。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这样便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 造性思维的产生,教师应以一个启发诱导者的身份去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自己领悟。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他们的评价眼光往往独具魅 力,他们的掌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让家长成为评价的一份子,因为家长对自己 的孩子最了解,能够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家长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最终会成为教师的教学 伙伴,与教师、学生一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教育部2000年II月14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